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残疾人证乱象:虚假用工背后的利益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残疾人证乱象:虚假用工背后的利益链

引用
人民网
12
来源
1.
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24/0418/c1008-40218878.html
2.
https://news.southcn.com/node_8ef91ab2cd/cfa00dde3b.shtml
3.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3615cee2db30307d1a5a035a60c21054
4.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1216/5e6a6f45277f4fa3b337d0dfc243bfbc/c.html
5.
https://www.dny321.com/Main/ArticleDetails?id=787721624185999360
6.
https://news.dayoo.com/society/202404/08/140000_54652759.htm
7.
https://www.workercn.cn/c/2024-12-15/8414820.shtml
8.
http://www.eeo.com.cn/2024/0426/655649.shtml
9.
http://www.news.cn/comments/20241217/281c26b01c224685966f61b43a32acd2/c.html
10.
https://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411/t20241115_3942071.html
11.
https://www.crexpo.cn/media/news/industry/2148
12.
https://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news/field/index.html?plate=264

“你愿意出租你的残疾人证吗?每月只需提供证件,无需上班就能领取600元生活费。”这样的广告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并不鲜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残疾人就业保障力度的加大,一些企业和中介却打起了“歪主意”,通过虚假用工和残疾人证挂靠的方式逃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更严重侵犯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01

虚假用工:一条隐蔽的利益链

在重庆,40岁的郑某因交通事故失去了右手,伤愈后他打过几份工,但都不长久。经朋友介绍,他将残疾人证挂靠在一家企业,每月领取600元生活费。然而,他从未去过这家企业,甚至不知道公司具体在哪里。

在成都,盲人按摩师徐师傅每月从微信上收到五六百元的工资,但公司的名称、具体位置、主要业务,他都一无所知。他要做的,就是出让、借用自己的残疾人证,虚假地承认自己是这家公司聘用的残疾人员工。

这些案例并非个例。在一些关于残疾人就业内容的评论区,存在大量“挂靠”内容。在名为“残疾人居家就业服务信息群”的微信群里,一些招聘信息内容极其简短,但格外显眼。在“中高提成盲人按摩群”里,有人直接发出了“需要一批残疾证挂靠”的信息。

这种虚假用工现象背后,是一条完整的利益链。企业通过中介联系残疾人,签订虚假劳动合同,每月支付少量工资,残疾人需要将大部分工资返还给中介或企业。这种行为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

02

逃避残保金:企业的“精明算盘”

根据相关规定,企业每安置一名残疾人就业,每月可享受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4倍增值税退税;单位支付给残疾人的工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保障金按上年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差额人数和本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之积计算缴纳。对于用人较多的制造业工厂而言,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一些企业在聘用残疾人时顾虑重重,担心无障碍办公设施的投入、管理不便和工伤风险。因此,他们选择通过挂靠残疾人证来完成“任务”,逃避缴纳残保金。

03

严重违法:多方主体将面临法律制裁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还可能构成逃税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刑罚可升至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于残疾人来说,如果涉及虚假用工,不仅要收回违法收入,还要面临罚款。对于中介来说,违法经营会被吊销执照、收回非法收入。如果负责人协同企业逃税、诈骗,也会构成犯罪。

04

标本兼治:破解虚假用工难题

针对这种现象,专家建议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强化执法检查,及时查处相关违法行为。对于虚假用工的企业和中介,要依法予以严惩,形成震慑效应。

二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提高残疾人的职业能力,促进供需匹配。例如,重庆为残疾人定制直播带货、手机贴膜、特色小吃等培训内容,仅在大渡口区,手机贴膜一项就帮助266名残疾人就业。

同时,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越多,享受的税收优惠就越多。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企业职工总数的1.5%,就免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如果达到25%,还有更多税收减免优惠。

这种虚假用工现象,不仅侵犯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公平就业的市场环境。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这种违法行为,同时也要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