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执法全程记录:真相大白!
城管执法全程记录:真相大白!
近日,住建部召开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推进会,组织各地交流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试点工作。河北、上海、南京等地的城市管理部门分享了规范文字记录、推行音像记录等经验做法。通过实现执法全过程“留痕”,既监督执法人员也记录执法相对人,形成双向约束,有助于减少执法争议并提升执法公信力。这一举措在临沂市得到了成功实施,被住建部多次表扬并推广。专家认为,借助高科技手段进行全纪录是促进文明执法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保护各方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执法记录仪:规范执法的“利器”
在江苏扬州广陵区,一线城管执法人员人手一部执法记录仪,不仅保留了证据、还原了当时现场情况,而且今后摊贩、违建者不敢动手打人,乱喊“城管打人了”,相关执法行动都将依法查处。这一变化,正是全国城管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执法记录仪的使用,带来了两大显著变化:
一是证据留存更加客观全面。以前执法过程中,由于缺乏硬件设施,调查取证不及时,容易造成证据链不完善。而现在,执法记录仪能够完整记录执法现场情况,为后续处理提供可靠依据。
二是有效保护执法人员和执法对象。过去常有执法人员在管理中摊贩乱喊“城管打人”等谣言,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而执法录像让这些谣言不攻自破,以正视听。
规范化建设: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提升
执法记录仪只是城管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一部分。在北京,一场覆盖全市的规范化建设行动正在深入推进。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作为示范单位,展示了规范化建设的全方位成果。
在硬件方面,执法队配备了标准化的谈话室、涉案物品存放处等设施,实现了执法过程的全程留痕。同时,科技赋能成为重要趋势,执法队通过智慧大屏实时接入视频监控信号,开展非现场监管和群众诉求分析研判。
在软件方面,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研究制定了基层综合行政执法队规范化建设三年指导意见,市区街三级城管执法部门对标规范化建设要求,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培育、示范带动相结合,充分发挥第一批规范化执法队的示范作用,推动形成了互学互促、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以规范化建设促行政执法质量提升,增强了队伍整体素质、执法质效和为民服务水平。
创新执法模式:从“多头查”到“综合查”
在安徽宣城,一场名为“综合查一次”的改革正在改变传统的执法方式。通过整合多个部门的检查事项,实现“一支队伍、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有效减少了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
这一改革不仅优化了营商环境,也提升了执法效率。据统计,改革实施以来,市县两级累计开展“综合查一次”检查405次,减少入企检查972次,市场主体受检频次同比下降七成。
成效显著:执法公信力大幅提升
规范化建设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以上海为例,五年来,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执法事项逐步增加,至今已承担680项执法事项。要把这些执法事项落到实处,就要从顶层设计出发,提供系统性支持。
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围绕超大城市治理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确立了11个调研课题,发放1.3万份问卷,召开30余次座谈会,走访420余个街镇综合执法队等基层点位,征集1480余条问题建议,推动油烟扰民、损坏房屋承重结构等突出问题整改。
同时,持续健全法治标准规范体系。积极参与市容环境、住宅物业管理等10项涉及城管执法的法律法规规章立法,科学编制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聚焦市民反映强烈的违法行为,研究编订执法指引;制定发布了城管执法程序规定、执法全过程记录规定等一系列文件,不断提升执法工作的规范性。
落实680项执法事项,同样要有的放矢。近年来,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针对热点、堵点、难点,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聚焦民生关注领域,专项执法行动已经成为常态。以街镇为例,自执法权下沉以来,街镇综合执法队不断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聚焦城市难题顽症,开展城市环境秩序提升行动。如开展小区环境专项执法,依法查处占绿毁绿等案件1.5万余起。开展街面环境专项执法,依法查处乱设摊等案件10万余起。深化“一江一河”专项执法,依法查处向水域乱偷倒垃圾污水等案件1096起。
科技赋能社区治理,680项执法事项执行更高效,提高政府部门响应速度。上海城管执法系统不断优化“智慧城管”体系。完成网上办案系统升级,增加建设工程垃圾运输企业吊证处罚、信用惩戒等模块,完善案件质量考核、案件统计分析子系统;建成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分级分类监管子系统。
86.31分:社会满意度得分背后
——贴近群众化被动为主动
上海市是一座拥有25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利益诉求多元,基层矛盾纠纷多样。数据显示,今年1~9月,受理诉件共8.1万余件,较2018年同期减少近30%,上海城管执法工作社会满意度也稳步提升。
这背后有着上海城管执法系统多年的精心布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贴近群众,建立社会满意度等动态反馈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上海城管执法系统走进社区这一精细化治理“主战场”,深耕市民“家门口”的实事、难事,推动执法管理服务向社区延伸。2015年,奉贤区金海街道设立了第一批城管社区工作室,从被动发现问题到主动寻找问题,化被动执法为主动服务。
2015年年底,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正式单独挂牌。随着机构下沉,城管执法的重心也下沉至街镇层面,“城管进社区”工作被正式提出,不断推进城管执法资源、力量下沉社区一线,实现居村委“全覆盖”。
上海城管执法系统坚持“7分服务、2分管理、1分执法”的“721”城市管理工作法,深入社区收集居民的意见建议,有效地缓解了基层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违法周期长的突出矛盾。
随着“城管进社区”机制的常态化,局长接热线、公众开放日等越来越多品牌活动出现,上海城管执法系统更好地听民声、汇民智、聚民力,与市民形成了良性互动。
3类:分类设摊开放区背后
——聚焦上海特色优化营商环境
上海城管执法系统的每一项执法行动不仅关乎市民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投资环境。2023年,《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关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出台,要求提供有温度的执法服务。
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设立三类设摊开放区,将设摊监管嵌入在城市的精细化市容管理体系,成为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开放区有疏导点、管控点、特色点三类,特色点为近两年新增,品牌化、主题化、特色化的集市等点位被特别鼓励。
同时,上海城管执法系统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批评教育、指导约谈等措施,引导督促当事人增强法律意识、纠正违法行为,促进市场主体依法合理开展经营活动。
张永刚表示,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上海城管执法系统将继续加强法律法规的支撑保障,加强管理与执法之间的协同协作,坚持强化执法为民服务理念,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危害性大的违法行为执法力度,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12.24 戚颖璞 徐程炜
未来展望:科技赋能与智能化管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城管执法将更加智能化。例如,无人机巡查、AI识别违建等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执法效率和精准度。同时,大数据分析将帮助执法部门更好地预测和预防违法行为,实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
总体来看,城管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的推进,不仅规范了执法行为,提升了执法公信力,也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深化,将为我国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带来更加积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