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执法困境: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城管执法困境: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从一则案例看城管执法困境
2024年8月,上海新泾镇一位居民通过“12345”市民热线反映,一楼商户准备安装的户外招牌可能影响自家通风和采光。接到投诉后,城管执法队员立即到现场查看,发现预安装的招牌高2.5米、宽3米,确实存在影响居民生活的情况。
然而,当执法队员要求商户停工时,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难题。原来,由于店铺前有一堵较高的围墙,只有安装一个面积大一点的招牌才能让来往的顾客看到。面对商户的经营需求和居民的生活权益,城管队员陷入了两难境地。
城管执法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类似这样的两难困境,在城管执法中并不鲜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法律法规不完善:虽然《城市管理执法办法》已于2017年出台,但具体到各地的执法实践中,仍存在执法依据不足、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例如,在[[2]]的案例中,店主在店内张贴转让广告是否属于“野广告”,就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
执法标准不统一:由于缺乏统一的执法标准,城管执法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不仅容易导致执法不公,也增加了执法的难度和风险。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冲突:在城市管理中,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是一个难题。例如,在户外招牌安装问题上,既要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又要考虑商户的经营需求,城管部门往往处于两难境地。
城市管理与民生需求的矛盾:城市管理者希望保持市容整洁,而小商贩则需要生存空间。这种矛盾在[[4]]的案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重庆市推出的“潮汐摊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也带来了新的管理挑战。
破解城管执法困境的路径
面对这些困境,如何破解城管执法难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城管执法的依据和标准,减少执法过程中的模糊地带。同时,建立统一的执法标准,规范执法行为,减少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创新执法方式:可以借鉴重庆的“潮汐摊位”模式,通过定时、定点管理,既规范了摊贩经营,又保留了城市“烟火气”。同时,推广柔性执法方式,如教育引导代替简单处罚,缓解对立情绪。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城管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建立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执法队伍。通过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
建立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城市管理不应只是城管部门的事,而是需要政府、商家、居民等多方共同参与。通过建立社区共治机制,让各方都能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实现共治共管。
结语
城管执法困境的解决需要综合施策,既要完善制度,也要提升执法水平,更要建立社会共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人性化,让城市既井然有序,又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