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执法困境与改革路径
城管执法困境与改革路径
近年来,城管执法问题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从暴力执法到沟通不畅,从资源不足到法律意识淡薄,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城管队伍的形象,更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如何破解城管执法困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城管执法面临的挑战
暴力执法:城管形象的最大杀手
近年来,城管暴力执法事件屡见不鲜,成为影响城管形象的最大杀手。例如,2023年5月,湖南长沙一城管队员在执法过程中与商贩发生冲突,导致商贩受伤;2024年7月,四川成都一城管队员在执法时与摊贩发生肢体冲突,引发群众围观……
这些事件虽然只是个案,但却折射出城管执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部分城管队员在执法过程中过于依赖强制手段,忽视了文明执法的重要性,导致与群众之间的矛盾激化。
沟通不畅:误解与冲突的温床
除了暴力执法,沟通不畅也是城管执法中的一大难题。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机制,城管与摊贩等管理对象之间往往处于对立状态。一些摊贩对城管执法表示不理解:“我们在这里摆摊也是为了生计,城管来了就赶,也不给我们解释的机会。”
这种沟通不畅不仅导致了误解和冲突,更影响了执法效果。一些摊贩为了躲避城管,采取“打游击”的方式,与城管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使得城市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资源不足:基层执法的现实困境
在基层执法中,资源不足成为困扰城管部门的一大难题。以某市为例,该市共有城管执法人员1000余人,却要负责整个城市的市容环境、交通秩序、违法建设等多方面的执法工作。人手短缺、工作强度大,使得一些城管队员在执法过程中难免产生急躁情绪,影响了执法态度和方式。
此外,执法装备不足、执法手段单一等问题,也制约了城管执法效能的提升。一些城管队员反映:“有时候明明知道哪里有违法行为,但由于人手不够,根本顾不过来。”
法律意识淡薄:依法行政的短板
在一些城管队员中,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的队员在执法过程中随意性较大,不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有的队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理解不深,导致执法行为存在偏差。
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也容易引发群众的质疑和不满。一位律师表示:“城管执法必须严格依法进行,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对法治社会的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改革势在必行:构建和谐城管的新路径
面对城管执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改革已成为必然选择。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当前的执法困境,构建和谐城管的新路径。
完善法律法规:为城管执法提供坚实保障
当前,我国关于城管执法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一些地方甚至存在执法依据缺失的问题。因此,加快城管执法领域的立法进程,制定统一的城管执法条例,明确城管执法的范围、程序和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
同时,还应加强对城管队员的法律培训,提升其法律素养,确保执法行为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创新执法方式:让执法更有温度
在执法方式上,应积极探索柔性执法、人性化执法的新模式。例如,可以借鉴一些地方推行的“首违不罚”制度,对首次违法且情节轻微的摊贩给予警告教育,而不是直接处罚。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城管与摊贩的对话平台,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增进相互理解,化解矛盾纠纷。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城管铁军
要提升城管执法水平,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城管队伍。这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队员的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二是强化业务培训,提高队员的执法能力和沟通技巧;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将执法效果与队员的绩效挂钩;四是关心队员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工作强度,避免因过度劳累导致情绪失控。
引入社会力量: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城管执法不应是城管部门的“独角戏”,而应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因此,可以考虑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例如:
成立由社区居民、商户代表等组成的城管监督委员会,对城管执法进行监督;开展“城管体验日”等活动,让市民亲身体验城管工作,增进理解和支持;建立志愿者队伍,协助城管开展文明劝导等工作。
结语
城管执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创新执法方式、加强队伍建设、引入社会力量等举措,一定能够破解城管执法困境,构建和谐城管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