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郧西发现3.5亿年前珊瑚化石,揭秘秦岭曾是"远古大堡礁"
湖北郧西发现3.5亿年前珊瑚化石,揭秘秦岭曾是"远古大堡礁"
2024年3月,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团队在十堰市郧西县西北部的槐树、关防、湖北口等地开展重要化石层调查,发现了丰富典型的泥盆纪珊瑚化石,为佐证秦岭山脉曾发生海陆变迁事件提供了重要科学实物证据。
本次调查发现的珊瑚化石点都位于郧西大梁,这里是郧西县最高海拔所在地,也是鄂西北著名地标。郧西大梁又名湖北大梁,是秦岭重要组成部分,其东西横亘湖北、陕西两省之间,全长60千米,是两省地理、气候的分界线。
湖北省古生物化石专委会委员、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赵璧介绍,本次在郧西调查发现的珊瑚化石主要赋存在泥盆纪中-晚期的粉晶、细晶灰岩海相地层中(约距今4.0亿年—距今3.6亿年)。珊瑚类型十分多样,初步观察鉴定有弯孔珊瑚、阿莱珊瑚、中华分珊瑚、切珊瑚、蜂巢珊瑚、似沟孔珊瑚、通孔珊瑚、顶饰珊瑚等十余种。
“本次调查还发现,郧西泥盆纪珊瑚化石以复体珊瑚类型占主导,珊瑚化石赋存区面积广大,东至三岔河,北至金盆梁,西至湖北关,南至虎头岩,逾300平方千米,在空间上环绕南秦岭重要古地理区——镇安—郧西大梁古生代浅海盆地的东侧,展示出大面积古海洋生物礁建造特点。”赵璧说。
泥盆纪时期的海洋环境
泥盆纪(Devonian Period)是地质时代古生代的第四个纪,始于约4.19亿年前,结束于约3.59亿年前,持续了约6000万年。这一时期因英国德文郡(Devon)最早研究的地层而得名,其在地球生物演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泥盆纪时期的海洋温暖湿润,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利条件。海水温度变化显著:从早泥盆世的超过35℃逐渐降至中泥盆世的26-28℃,晚泥盆世又快速回升至35℃以上,这种波动导致海平面频繁升降,并可能与末期的大规模灭绝事件有关。
生物演化的重要时期
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脊椎动物尤其是鱼类经历了快速发展。无颌类、盾皮鱼等多样化发展,硬骨鱼开始出现,奠定了现代鱼类的基础。到晚期,两栖类祖先从鱼类进化而来,标志着生命向陆地进军的重要一步。
- 典型代表:
- 提塔利克鱼:兼具鱼类和四足动物特征,被认为是水生向陆生过渡的关键物种。
- 沟鳞鱼:体型扁平、覆盖菱形骨鳞,是顶级掠食者之一。
无脊椎动物方面,珊瑚礁生态系统繁荣,腕足动物和四射珊瑚成为主要成员。菊石取代鹦鹉螺类,笔石则仅存少量种类。
秦岭地区的海洋历史
赵璧介绍,珊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和最著名的海洋造礁生物之一。泥盆纪是地球历史重要时期,距今4.19亿年—距今3.59亿年,也是地史上最重要的珊瑚造礁期。科学研究已确认,泥盆纪时期海洋中至少存在5个长度超过2000千米的珊瑚礁带(当前地球上仅有澳大利亚大堡礁长度达到2011千米)。特别是在泥盆纪中期(距今3.93亿年—距今3.82亿年),由于气候适宜,全球珊瑚造礁活动达到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古生物数据库显示,当时的珊瑚礁全球分布范围从北纬50°至南纬40°,长度超过1500千米的巨型珊瑚礁在全世界已发现13处,远超现今地球。
“泥盆纪珊瑚化石对探讨全球古地理、古气候、古海洋生态系统演化和海洋珊瑚礁及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其研究工作也长期在世界各国的地质学界、古生物学界、环境保护学界备受重视,已出现许多创新性认识成果,譬如,通过研究泥盆纪珊瑚的生长纹,有学者发现当时一年有400多天。”赵璧介绍,本次郧西珊瑚化石的规模发现,不仅说明巍峨的秦岭在形成山脉前曾被大片海水淹没,更指示这里也曾是古珊瑚在浅海大规模造礁的重要区域,可以说,郧西县西北部山区在3.5亿年前曾是一片“远古的大堡礁”。
在赵璧看来,本次珊瑚化石发现意义重大。“珊瑚化石形成于远古时期,和地球演化、生命演化科学理论息息相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重要的科教资源;珊瑚化石资源丰富,生物细节精美,具有独特美感,是观赏石界的经典石种之一。”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秦岭地区在3.5亿年前的海洋环境,也为研究泥盆纪生物演化和地球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珊瑚礁化石,科学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及其对现代生态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