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快捷通轨道:从零到英雄
吉隆坡快捷通轨道:从零到英雄
1984年,马来西亚联邦领土部部长沙希尔·阿卜杜勒·萨马德(Shahrir Abdul Samad)首次公布了在吉隆坡实施轻快铁(LRT)系统的计划。这一决定开启了吉隆坡公共交通现代化的新篇章,也标志着快捷通轨道(Rapid Rail)的前身开始萌芽。
最初的轻快铁系统规划由比利时财团与法国Spie Batignolles公司合作完成,目标是在彼德利(Petaling Jaya)和森土(Sentul)之间建设一条拥有18个车站的轻轨线路。然而,由于资金问题,该项目直到1992年才正式启动。当时,由9家公司合资成立的轻轨运输系统私人有限公司(Sistem Transit Aliran Ringan Sdn Bhd)负责轻轨铁路的建设和经营,这条线路也因此被称为“实达轻轨”(STAR LRT)或“实达线”(STAR Line)。
1998年,第一条轻轨线路——实达轻轨正式开通,线路全长12.1公里,从安邦站(Ampang)到冼都东站(Sentul Timur)。紧接着,第二条轻轨线路——布特拉轻轨(PUTRA LRT)于1999年投入运营,这是马来西亚第一条地下铁路,从北部的贡邦(Gombak)延伸至南部的格兰那再也(Kelana Jaya)。
然而,实达和布特拉两家公司随后都遭遇了财务困境,最终在2002年被政府接管。马来西亚国家基建公司(Prasarana Malaysia)应运而生,接管了这两条轻轨线路,并于2004年将其统一纳入Rapid KL品牌之下。实达线被重新命名为安邦线和大城堡线,而布特拉线则成为格兰那再也线。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快捷通轨道已经成为吉隆坡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它运营着三条轻快铁线路、两条地铁线路和一条单轨铁路,总里程达205公里。这些线路覆盖了吉隆坡市中心及周边的雪兰莪州多个区域,日均客流量达到数十万人次。
快捷通轨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吉隆坡市民的出行方式,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繁荣。它通过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为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随着更多线路的建设和完善,快捷通轨道将继续在吉隆坡的城市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一个交通系统,更成为了这座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见证者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