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璋的起源——从东夷二狍子到大禹建国神器
牙璋的起源——从东夷二狍子到大禹建国神器
牙璋是中国远古特别重要的玉器,其形制独特,代表性牙璋的墨绿色彩,与其他任何玉器相比,都会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然而,牙璋最初究竟如何起源?象征何意?中国考古界和玉器界,目前并不清楚。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牙璋的起源,包括其与獐子的关联、东夷族的拔齿习俗、以及牙璋在夏朝成为建国神器的过程。
一、玉器之巅——无人破解的牙璋起源
牙璋是中国远古特别重要的玉器,其形制,代表性牙璋的墨绿色彩,与其他任何玉器相比,都会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东亚牙璋分布图,摘自《牙璋与国家起源:牙璋图录及论集》,科学出版社,2018年10月版,第7页
在中国龙山时代、夏代以及之后的玉器中,牙璋是一种非常独特而神奇的文物。最早出现在山东半岛东部龙山文化早期地区,随后咸鱼翻身,成为夏王朝的建国礼器。
安阳殷墟妇好墓共出土各类玉器755件,唯独不见牙璋。有商一代墓葬中均未发现牙璋。有些玉器专家不懂国际关系准则,对此大惊小怪,实属少见多怪——夏商两代王朝尖锐对立、你死我活,商对一切夏意识形态及其载体,均采取忽略、掩盖乃至压胜的态度,牙璋自然不能幸免。
其后,在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发现了大量牙璋。自夏王朝开始的一千多年,整个中国境内存在牙璋出土的广域谱系:
黄河流域出土牙璋遗址有:陕北榆林神木石峁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山西侯马盟誓坑、陕西扶风上康遗址、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河南许昌大路陈村遗址、陕西商州东龙山遗址、河南新郑望京楼新村、河南南阳望城岗遗址、河南郑州杨庄遗址、河南桐柏县月河遗址等。
长江流域出土牙璋遗址有:湖北荆州汪家屋场石家河文化遗址、四川广汉高骈遗址、四川广汉中兴乡、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四川成都金沙遗址、湖北黄陂钟分卫湾等。
珠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出土牙璋遗址有:广东增城红花林遗址、香港大屿山东湾、香港南丫岛大湾、广东东莞村头遗址、广东揭阳、福建漳浦虎林山遗址等。
红河流域出土牙璋遗址: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越南任村遗址、越南冯原遗址。
基于牙璋怪异的形制和广泛的存在,很多专家长期投入时间精力财力研究牙璋,成果也算丰硕。但是,牙璋最初究竟如何起源?象征何意?中国考古界和玉器界,目前并不清楚。
二、高庙獠牙——中国远古獠牙崇拜演布史
茹毛饮血时代的人类,一定对长着一对獠牙的动物相当崇拜,因为獠牙锐利,攻可撕咬,防可伤敌,看起来也很凶猛,令人不寒而栗,心生敬畏。人类其实也长着一对虎牙,只是后来逐步退化与其他牙齿泯然一致。最早对人类产生獠牙影响的动物应该是野猪。东北有句古老谚语,“一猪二熊三老虎”,野猪长得大了比熊和老虎还要凶猛。中国人很早就猎食野猪,驯化野猪,对野猪长着的一对獠牙也一定最早产生深刻印象。
野猪獠牙图
中国大陆东南西北的各地史前文明中都呈现出獠牙崇拜迹象。在距今8000到4000年间,包括湖南洪江高庙文化白陶,辽宁阜新查海文化塔尺营子遗址石雕,西北仰韶文化彩陶,辽宁凌源牛河梁红山文化、浙江杭州良渚文化、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玉器,甚至四川德阳广汉三星堆遗址青铜器,大量考古遗址的遗迹遗存上都发现了獠牙形象。以至于考古学界把是否有獠牙作为古代遗存刻画人面神像的二分依据:无獠牙定义为人像,有獠牙定义为神像。
距今8000年前的湖南洪江市高庙遗址出土的白陶上,刻有中国最早也最有代表性的獠牙图案。形制独特的白陶是高庙文化最重要的特征,白陶上刻画的凤鸟、八角星和兽面神图案是高庙人重要的三大图腾纹样。兽面神像图案都有一张方形或弧形的大嘴,大嘴两侧一定龇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偶数獠牙。《洪江高庙》考古报告认为,白陶纹样中的獠牙神面是高庙文化最重要的主题,虽然有许多神面简略到只表现出四颗獠牙。
三、宰相弄獐——长着獠牙的东夷二狍子
牙獐的图片
獐,英文学名Hydropotes inermis,是偶蹄目鹿科獐属哺乳动物,又名河麂,另有一个不太出名的俗名“牙獐”——一个完全暴露中华第一玉器起源秘密却长期被忽视的名字。獐属于小型鹿类,四肢发达,体长100cm左右,尾长6cm左右,体重15kg左右。肩略高于臀,耳大尾短。獐在鹿科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形态特征,雌雄两性均完全无角,且雄性生有外露犬齿,是鹿科中唯一无角且雄性具发达獠牙的物种。此特征组合使得獐一度被分为鹿科下单独的獐亚科。雄性獐的獠牙从上颌突出可达5cm,长且稍微弯曲,对于食草动物已经算是相当锋利和危险的攻防利器了。近年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鹿科中獐与狍——就是东北动物第一大傻的狍子关系最密切,獐属遂被归入狍亚科,并与狍一起构成狍族。东北有大狍子,东夷有二狍子。
东北狍子(图片来自网络)
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是一个瑞兽,大众最熟悉的成语“獐头鼠目”,把獐与鼠并列,脑袋像獐又小又尖,眼睛像鼠又小又圆,喻人之相貌丑陋,神情狡诈。剩下总共5个不太出名的成语,也都不是啥好词:
獐麇马鹿(举动匆忙慌乱)
兔头獐脑(不学无术钻营权势)
急獐拘猪(局促不安紧张慌乱)
弄獐弄智(装模作样)
弄獐宰相(不学无术钻营权势)
尤其是最后一个成语“弄獐宰相”,常和另一个成语“伏猎侍郎”同时出现,成为两大白字先生典故,指唐代两个不学无术专会趋炎附势弄权作势的奸臣李林甫和萧炅。注意!此处又出现了与本文主题密切现关的词——獐与璋,李林甫尽管错了,但好歹也把獐璋并列,如果考古学界能早点把獐璋并列,牙璋的起源早就解读出来了。
无论传统文化如何不待见獐,獐作为一个动物,最具标志性的特征就是雄性那对令人过目难忘的犬牙,而正是这种过目难忘,让“獐”与“璋”结成了6000年如影随形的紧密联系,也让一个远古族群竟然能够忍住疼痛,模仿起獐的这个标志性特征来。
四、东夷怪俗——拔掉一对侧门齿的成人礼
现代考古学发现,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有一些族群存在人为拔除牙齿的风俗,表现出如下若干特征:
1、尽管世界各地都存在拔齿现象,中国远古主要是东夷族人群之中流行此风俗,包括山东和苏北。
2、中国境内最早出现拔齿风俗的人群也是东夷族,起源于北辛文化,盛行于大汶口文化,式微于龙山文化。中国境内其他地方拔齿风俗应该都是东夷拔齿风俗的流播。
3、东夷族拔除牙齿严格限定在中门齿、侧门齿和犬齿三种,最主要的是侧门齿。不涉及任何上颌臼齿以及下颌所有牙齿。
4、不管时代早晚,普遍流行的是拔除一对侧门齿,而不是只拔除单颗侧门齿。东夷族有拔除侧门齿习俗的族群中,人群比例高达70%。
5、东夷族拔除侧门齿不分性别,男女比例大致差不多。
6、东夷族拔除的个体年龄一般都是青年,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不等。以今天的标准,这个年龄还都是青年,甚至是少年。但是相较平原寿命很短的远古时期,这个年龄已经算成年人了。
7、所以拔除侧门齿的人一定已婚,说明即使是十二三岁,只要拔除侧门齿,就一定是已婚者。已婚者未必拔齿,但拔齿者一定已婚。
拔侧门齿成了识别东夷人群重要的标志。考古学上,拔门齿简直成了专家们识别是否有东夷族群在此的标志性符号——凡见拔齿,必是东夷。比如,在遥远的成都平原西南阳坡宝墩文化高山古城一百多具人骨中,其中十几具有拔除侧门齿现象,专家当即断定必是东夷人群到此,此身份识别对宝墩文化的来源与构成,相当有价值。
《山海经海 外南经》载:“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1] 。”羿是东夷族著名领袖,凿齿自然也是有拔除一对侧门齿风俗的东夷部族领袖。
东夷族拔除侧门齿风俗的价值指向多解读为是一种成人礼,此说大致应该不错。但是,为何拔除侧门齿就意味着成人呢?考虑到东部平原长期广泛流行的獠牙图腾崇拜,以及东夷境内沿海地带广泛生存的牙獐,拔除侧门齿是否象征着一个少年已经开始长出自己长长的獠牙,在大自然中完全能够依靠自己的獠牙武器捕食,不用依赖父母而独立生存了。
五、原始图腾——土掉牙的牙璋横空出世
牙璋在考古学界经常被规范描述为:器体窄长似戈,内凹的锋刃在前端,后端的柄部似戈之内,两侧有阑及齿牙装饰。其名字来自于清末吴大澂。依据《周礼》之《春官》和《考古记》等早期文献记载,将其定名为牙璋,“首似刀两旁无刃……独有旁出之牙,故曰牙璋 [2] ”。
既然东夷人喜欢拔掉侧门齿,模仿生活环境中广泛分布极其常见的獐牙模样,以便让自己在外形上显得更加彪悍凶猛,獐子的獠牙形图腾物首先出现在东夷地界,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如此,最早的牙璋就在东夷大地上横空出世了,出土地点是沂南县罗圈峪村。罗圈峪村位于沂南县西北角的岸堤镇,距离县城约 40 公里。村庄在三面环山的山坳尽头,山对面西为蒙阴,北为沂水,此处正好处于沂南、蒙阴和沂水三县交界之地。
中国最早牙璋出土地罗圈峪村地理位置图
罗圈峪出土的牙璋,与后来王朝礼器相比,实在是土得掉了牙。不但材质是石头,不是玉料,更不是玉料中极端名贵的墨玉。而且形制也极端简单古拙,缺少后世夏王朝牙璋的一股子凶气、寒气和霸气。
罗圈峪出土牙璋(邓聪摄)
任何事物,越是原始,越是古朴,越是本真,越容易看到其本来面目。牙璋的结构,与动物的獠牙很像,尤其是和獐子或者野猪的獠牙,连外形几乎都一模一样。即便后来身价一路走高,登堂入室,牙璋的物理形态也不断变形,丰富多彩,但基本要素和结构并未改变,本质上还是一颗獠牙。牙璋的起源,就此揭开神秘的面纱!
獠牙的侧面形状
六、禹赐玄圭——登堂入室成夏朝建国神器
本来,从高庙到山东,包括拔侧门齿,以及基于獠牙崇拜的牙璋图腾都是远古地域文化,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有点反人类、反文明的风俗一定会被更高的文明阶梯所淘汰。
不意,这种不起眼的风俗,却被中国历史上一位大英雄看中。经其之手,将牙璋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第一王朝夏朝的建国标志、核心礼器。最终成了中华文明史上唯二重要的两大玉器。想必众位读者一定也能猜到,另外一种玉器自然就是良渚文明的著名礼器——玉琮。而因为时间更晚,王国统治范围更大,牙璋的覆盖、流布面积,也远远大于玉琮。
《尚书 禹贡》载:“帝赐禹玄圭,告厥成功 [3] 。”孙庆伟先生已经阐释了牙璋和禹赐玄圭之间的关系,得到广泛认同。但是,最后一步,也可能是最有价值的一步孙先生未能迈出——由牙璋推导出石峁是先夏之都,夏朝北方下都,彻底给早夏无都城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章”字不见于甲骨文,初文始见于商代金文,字形是“辛”加上一个圆圈,就是“骑缝印”,目的是防伪。直至今天,人类纸板合同的“骑缝印”,功能仍是如此。到许慎《说文解字》释:“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 [4] 。”认为“章”属于音乐系列,尽管没错,但与印章含义稍有距离,谁早谁晚,难以分辨。在“章”字左边加上一个“玉”字偏旁,璋成为军队的印信,礼制的要素,自是题中应有之义。有石峁考古专家发现牙璋有明显从中部一切两半的痕迹,切开后一面打磨光滑呈缓弧形,另一面保持切割原状,配上两侧的扉牙,虎符之征呼之欲出。《周礼·春官·典瑞》载:“牙璋以启军旅,以治兵守 [5] ”。大禹启用牙璋,就是把它当作后来军事上常见的虎符使用。关于虎符,《史记》早就有记载:“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6] 。”黄帝合符,是南征北战的必存环节。
参考文献:
1刘向,刘歆编. 山海经[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2吴大澂.古玉图考[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3]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孙诒让撰.周 礼正义[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6]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