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除夕夜:守岁、爆竹、春联大作战!
古人的除夕夜:守岁、爆竹、春联大作战!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笔下的除夕夜,也是古人迎接新年最热闹的场景。在那个没有春晚、没有手机的年代,古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个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除夕夜的三大传统活动:守岁、爆竹和春联。
守岁:熬出一个不眠夜
守岁,可以说是古代除夕夜的“重头戏”。据《风土记》记载,早在西晋时期,人们就有在除夕之夜通宵守夜的习俗。南北朝时期的梁朝诗人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诗》中写道:“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描绘了一幅家人围坐、饮酒作乐的温馨画面。
守岁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熬夜活动,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年长者来说,守岁意味着“辞旧岁”,是对时光的珍惜;而对于年轻人,则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
爆竹:炸出一个吉祥年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笔下的除夕夜,孩子们兴奋得睡不着觉,欢声笑语中等待新年的到来。而在这个欢乐的夜晚,爆竹声是必不可少的背景音乐。
爆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最初是用来驱赶一种叫“山臊”的恶鬼。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燃放爆竹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节俗。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生动地描绘了新年之际,家家户户燃放爆竹的热闹景象。
春联:贴出一个红火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句诗,不仅描绘了爆竹声中的新年景象,还提到了古代除夕夜的另一大习俗——贴春联。
春联的前身是桃符,最早可以追溯到后汉时期。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是一种用桃木板制成的门符,上面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用以驱邪避鬼。到了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这被认为是春联的雏形。
真正让春联普及开来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据《燕京时岁记》记载,朱元璋下旨要求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春联贴在门框上。他还亲自巡视,看到写得好的春联就赞不绝口。据说,他还为一家屠户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这个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春联的种类繁多,根据使用场所不同,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而贴春联也有讲究,不仅要对仗工整,还要注意平仄关系,上下联不能贴反。这种讲究,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妙之处的体现。
传承: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古老的习俗也在悄然变化。如今的除夕夜,虽然少了古人的那份雅致,但团圆、喜庆的氛围却始终未变。守岁变成了看春晚、发红包;爆竹因为环保和安全考虑,在很多地方已经被电子鞭炮取代;春联也更多地成为了装饰品,而非祈福的工具。
但无论如何变迁,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对家人的祝福、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始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在享受现代便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