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 看振兴】杨梅乡光明村 | 为村集体经济增添“薯”光
【乡村行 看振兴】杨梅乡光明村 | 为村集体经济增添“薯”光
一亩地能产多少马铃薯?范学选家几代人,各有各的数。
范学选的父亲范忠文说:“小时候,用上所有劲,亩产勉强到1000斤。”
范学选的母亲赵音兰说:“十几年前,有所改变了,亩产2000斤。”
范学选说:“如今,只要管理得当,亩均产4000斤问题不大。”
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片地,马铃薯的产量却翻了几倍,奥秘何在?范学选说:“父辈们都是种地的好把式,如今产量高,关键在于科学种植。”
对儿子这话,范忠文感触颇深:过去都是自留种,头年挖的马铃薯,挑合适的来年当种薯。几年种下来,产量直线下坡,病害也多起来,“有的吃起来嘴发麻,有的切开瓤发黑,有的生了病,长了一脸麻子,没有卖相……”
“您说的那些问题都是老把式了,现在的马铃薯种植,基本上一年换一个品种,产量肯定高,所以要相信科学种植。”范学选笑着接过母亲的话。
范学选家居住的水城区杨梅乡光明村,平均海拔2000米,年均气温11—14度,属高山冷凉山区,历来以种植玉米、马铃薯为主,具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史。
今年,范学选家种植了6亩马铃薯,“今年产量好,前段时间卖出几千斤,收入3000多元,剩下的准备卖给村里的薯片加工厂,还能卖50000元。”
马铃薯产量从1000斤上升到4000斤,用范学选的话来说,得益于光明村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产业链培育,建设标准化马铃薯种植基地,推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近年来,光明村立足于土壤疏松、气候冷凉等独有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通过“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一条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马铃薯全产业链。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成标准化马铃薯种植基地,光明村种植钻心乌洋芋、云薯16、云薯111等马铃薯品种,规划种植马铃薯50亩,有力地提升马铃薯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亩产4000斤。”光明村党支部书记黄瑶说。
据了解,2023年以来,光明村除合作社自己种植以外,还组织群众收购销售各类马铃薯,2023年以来,实现村集体经营收益50000元,走上了从“空壳村”逐步走向高速发展的路径,村集体经济获得积累,群众收益不断提高。
可喜的是,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今年以来,杨梅乡党委与光明村两委谋划盘活现有的闲置学校、养鹅场等资源资产,改建薯片加工厂,现已逐步投入生产,致力于将本村的马铃薯种植产业走上良种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发展路子,将“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本文原文来自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