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三处遗址考古新发现:揭秘明清运河繁华盛景
淮安三处遗址考古新发现:揭秘明清运河繁华盛景
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江苏淮安三处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庆成门遗址、新路遗址和板闸镇遗址的发掘,不仅展现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的繁华景象,更为我们深入了解淮安这座“运河之都”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庆成门遗址:见证淮安千年兴衰
庆成门是唐宋楚州城和元明清淮安古城的西门,原称望云门,清末改称庆成门,于近现代废弃消失。遗址位于淮安区运河以东、文渠北侧,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2022年,徐州博物馆和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庆成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3000平方米,发现明清代城门两座,城楼台基1处,西城墙两段,瓮城1座,道路10条,排水沟两条。出土遗物80余件,有陶瓷标本、铭文砖、礌石、抱鼓石、建筑构件等。
这次考古发掘揭示出了庆成门及瓮城的整体格局和保存状况。考古专家们发现,庆成门在明代城门夯土基槽下,发现宋代城门包砖墙和夯土遗迹;同时,通过探沟解剖,还发现了唐宋至六朝的地层堆积和建筑遗迹。从考古发掘的地层,庆成门至少在唐末五代已经有城门了。这次发掘廓清了庆成门的布局、结构和排水系统,确定了遗址年代范围,展现了宋代到明清淮安城门、城墙的营造技术,见证了淮安城“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衰”的发展演变。
新路遗址:重现古镇繁华
新路遗址位于河下古镇西部,2023年发掘,面积约1600平方米,揭示出一处保存完整、格局清晰的明代街巷类遗址,包含房址、道路、灶和沟等各类遗迹65处,出土陶瓷器、木器、金属器、建筑构件、钱币等器物370余件。
其中,路1是遗址区路网的主干道。考古专家揭露出长度75米,宽4米,内部为沙土堆筑,外部用砖包砌,截面略成拱形的道路,文献称之为“陈公新路”。属于河下古镇的一部分。考古专家们发现,“陈公新路”两侧,分布着一间间房,所有房址都沿着这条路有序分布。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考古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祁小东介绍,发掘的34座房址功能很分明,有起居室、店铺、厨房及储藏室等。有的房址内还发现了小板凳。考古专家们还发现一个现象,发现的房址多为砖墙构筑,砌筑方式多为淮安地区特有的“空斗墙”。出土的青花瓷大多有底款,有“万福攸同”“长命富贵”“富贵长春”等。祁小东介绍,从目前揭示的文化层来看,遗址废弃于明代末期。遗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商业和生活气息浓郁,与盐业活动密切相关。
板闸镇遗址:展现市井风情
板闸镇遗址位于淮安城西北十二里,明永乐年间开清江浦运河并筑板闸,其“居两淮之咽喉,贯淮扬之通衢”,宣德年间在此设置钞关,收纳关税,板闸镇由此而成为运河沿线的新兴城镇,至清乾隆年间一度“笙歌如沸占扬州”。
板闸镇遗址西侧毗邻里运河,西北与板闸遗址相近,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2021年至2022年,考古专家对板闸镇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8000平方米,共清理院落基址、房址、道路、沟、栈桥、墓葬、古河道等遗迹现象86处。遗址整体以两条十字相交的主干道路及两条平行分布的主干沟渠为轴,各处院落基址、房址等沿着边界排列,整体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其余道路穿插于房址、院落之间。排水沟则依道路、墙基等铺设,汇入两处主干沟渠后向东入河,构成遗址内的排水系统。板闸镇遗址共出土各类器物共3167件,绝大部分为日常生产生活用具,且以各类餐饮厨具为大宗,蕴含的生活气息与市井风尚极为浓郁。
这三处遗址的发现,为我们展现了明清时期淮安运河文化的繁荣景象。庆成门遗址展现了淮安作为运河枢纽的重要地位;新路遗址重现了古镇的商业繁华;板闸镇遗址则展现了市井生活的生动画面。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运河文化的认识,也为当代保护和利用运河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参考。
当前,江苏正以多种方式让大运河故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省人大代表,淮阴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九三学社淮安市委副主委杨颖建议,可以通过建立省市共建的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档案数据库,整合水利、航运、文旅等多部门力量,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运河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梳理和数字化呈现。同时,以创新思维打造多元化的文化传播载体,例如制作手绘地图、设计特色标识、开发线上讲解资源等举措,为游客提供直观导览,也为运河文化传播注入新活力。
这些遗址的发现,不仅让我们得以一窥明清时期淮安运河文化的繁华,更为当代保护和利用运河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参考。它们见证了淮安这座“运河之都”的辉煌历史,也启示着我们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