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村支书违法背后:基层治理困境与突破
“90后”村支书违法背后:基层治理困境与突破
“90后”本该是充满朝气与希望的一代,但在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龙潭镇下埔村,一位32岁的村支书却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被开除党籍,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这位名叫茹杰威的年轻人,2020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却利用职务便利,伙同他人通过伪造文件、抢种青枣树冒充原有农作物等方式,骗取垦造水田项目青苗补偿款,数额特别巨大。
这起案件并非个例。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4年1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7.7万人,这一数字已超过2023年全年总数。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当前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当地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调查显示,73.6%的农户有家庭成员外出务工,53.52%的15-59岁男性青壮年常年在外,农村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同时,17.35%的农户存在常年闲置房屋,部分耕地撂荒,农村产业、文化、公共服务等领域也面临不同程度的“空心化”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村支书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A村的例子颇具代表性:这个年收入仅2.4万元的经济薄弱村,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上级支持充足,但依然发展滞后。A村所在的X片区18个行政村中,A村在人口、户数、党员数量等指标上均排名靠后,村集体年收入更是远低于平均水平,位列倒数第一。
为应对基层治理困境,各地积极探索创新举措。2025年村干部换届选举中,选人用人机制发生重大变革。根据中央最新政策,村干部选拔将不再单纯依赖选票,而是采取“选票立基+多元充实+纪律清查”的三级联动模式。这一机制在保留村民直接选举的基础上,增加了考试面试环节,引入外部人才,同时开展“三查两清”行动,严查村干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玛多县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该县通过“四步走”策略推进农村“三资”管理整治:强化警示教育,突出问题整治,完善制度规范,紧盯群众期盼。具体措施包括拍摄警示教育片、组织旁听庭审、开展专题培训等,同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推动基层治理取得实效。
解决农村基层治理困境,关键在于选好带头人。一个优秀的村支书应该具备以下特质:有实力、有担当、有情怀。他们不仅要懂政策、会管理,更要能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同时,应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其能力素质。
此外,还需完善监督机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上级部门应定期开展巡查督导,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对于违纪违法行为,必须坚决查处,绝不姑息。
青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应鼓励更多有知识、有理想、有担当的年轻人投身农村建设,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同时,要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和空间,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大展身手。
农村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村民共同努力。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我们期待,通过持续努力,农村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