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从古代葬礼到现代传承
唢呐:从古代葬礼到现代传承
2024年10月,在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中,一曲长达一分钟的《百鸟朝凤》让法国观众为之折服。演奏者刘雯雯,中国首位唢呐博士,用她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表达,让这件传统乐器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波斯到中国:唢呐的历史渊源
唢呐,这种源自波斯的双簧木管乐器,最早可追溯至金元时期传入中国。据《列王纪》记载,唢呐在伊朗与图兰两军交战时就已作为军乐器使用。在中国,唢呐最早见于元朝文献记载,明朝时被视为外来的“胡曲”乐器,同时在戚家军中也被作为军乐器使用。
唢呐由哨子、气盘、信子(芯子)、杆子和碗子五部分构成。杆身木制呈锥形,开8个音孔,前七后一。按音孔根据七声音阶顺次排列,可翻转七调,音域为两个八度加大二度。演奏时,通过改变哨子、碗子位置可以调整音高。传统唢呐按音域及乐器大小可分为小唢呐(又称海笛)、高音唢呐、大唢呐等。
民间习俗中的重要角色
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唢呐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用于哀悼亡人,还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怀念与敬意。在葬礼上,唢呐的哀婉旋律能够营造肃穆、悲伤的气氛,帮助家属和亲友寄托哀思。常见的曲目包括《大出殡》《十跪父/母重恩》《哭皇天》等。
除了葬礼,唢呐在婚礼等喜庆场合也十分重要。它高亢激越的音色能营造热烈欢快的氛围,表达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在北方地区,唢呐常常与锣鼓配合,组成吹打乐队,为婚礼增添喜庆气氛。
传统艺术中的独特魅力
在戏曲伴奏中,唢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成为中国北方、西南方剧种的重要伴奏乐器。例如,在京剧、豫剧、秦腔等剧种中,唢呐常用于武戏或热闹场面的伴奏,增强戏剧效果。
在鼓吹乐、吹打乐等器乐演出中,唢呐更是核心乐器。山东鼓吹、十番锣鼓、浙东锣鼓等著名乐种,都以唢呐为主奏乐器。这些乐种多在各种节庆或地方集市时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现代创新:从乡土到国际
进入现代社会,唢呐也在不断革新和发展。为了弥补传统唢呐音域较小、缺乏中低音域的不足,现代民乐团对唢呐进行了改良。加键唢呐、次中音唢呐、低音唢呐等新品种相继问世,使得唢呐在民族乐团中能够扮演更多角色。
在艺术表现上,唢呐也突破了传统界限,与现代音乐形式展开跨界合作。唢呐演奏家刘雯雯将现代音乐表达融入唢呐演奏,与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让这件传统乐器登上国际舞台。她还尝试将唢呐与爵士乐、电子乐等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
传承与发展的新阶段
2020年,刘雯雯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首位唢呐博士,这标志着唢呐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她不仅在演奏上追求卓越,更致力于唢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她的博士毕业论文系统整理了家乡山东鲁西南的唢呐文化,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唢呐的生命力不只在田间地头,它应该走上更大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唢呐,并尝试将电子乐、爵士乐等现代音乐元素融入传统演奏中。这种创新精神为唢呐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这件古老的乐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结语
从古代葬礼到现代舞台,从民间艺人到专业院校,唢呐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已经深深扎根。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在传承与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唢呐必将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为世界音乐文化贡献独特的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