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湖的绿色守护:黄山市的生态建设样本
太平湖的绿色守护:黄山市的生态建设样本
太平湖,这颗镶嵌在黄山脚下的璀璨明珠,以其清澈的湖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作为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太平湖不仅是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更是黄山市的生态屏障。近年来,黄山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让太平湖焕发新生机。
科学治理,守护一湖清水
为改善太平湖水质,黄山市多措并举,从源头治理到生态修复,构建起全方位的保护体系。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黄山市全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以茶园为例,当地创新实施“诱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技术模式,累计插放黄板5300万张,有效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全市常态化开展农药集中配送,累计配送农药353.6吨,回收废弃农药包装物1883.94万个,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黄山市实施“沿江(新安江)、环湖(太平湖、月潭湖、丰乐湖、奇墅湖)”畜禽污染治理提升工程。目前,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配套率保持100%,2023年歙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还获得了省政府督查激励。
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也是重要一环。黄山市严格落实养殖水域滩涂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管理要求,目前发证面积超90%。全市共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310亩,探索实施工程化养殖尾水处理模式,基本实现养殖尾水处理全覆盖。
生态修复,重现碧波荡漾
为恢复太平湖的生态系统,黄山市实施了多项生态修复工程。自2007年启动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来,已累计投入20亿元,实施了14项水质保护工程和7项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工程。
在湖滨带修复方面,黄山市针对太平湖沿岸裸露坡面和入湖河口湿地进行重点修复。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退耕返湿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湖滨带生态环境。目前,湿地公园河口区域、湖滨带和消落区的植被覆盖度已达80%以上。
为加强监测管理,黄山市建立了6个湿地监测管理站和16个湿地公园巡护观测点,并配备了专门的野外观测仪器。同时,在乌石镇舒溪建立气象站,实时监测水质和气象数据。
成效显著,打造生态样本
经过持续治理,太平湖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监测数据显示,整个湖区水质总体优于III类,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湿地公园内常见维管束植物达658种,鱼类43种,鸟类144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16种。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水鸟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例如,绿头鸭的数量已从2007年的5000只增加到2013年的10000只,斑嘴鸭的数量也从2000只增加到5000只。
太平湖的生态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环境,也为周边社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展望未来,续写绿色篇章
为进一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黄山市将继续推进太平湖流域综合治理。未来,太平湖将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样本。
太平湖的绿色守护之路,是黄山市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持续的生态建设,这颗黄山脚下的明珠必将更加璀璨夺目,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