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伪造威胁金融安全,新型主动防御技术显身手
深度伪造威胁金融安全,新型主动防御技术显身手
2024年2月,一起震惊全球的AI诈骗案件在港发生:黑客利用深度伪造技术,成功冒充某跨国公司高管,在视频会议中指示香港分公司转账2亿港元。这起案件不仅暴露了AI换脸技术带来的安全威胁,更凸显了金融机构在面对新型AI诈骗时的脆弱性。
深度伪造技术:从好莱坞到诈骗工具
深度伪造技术,源自于深度学习领域的生成对抗网络(GAN),最初被应用于影视制作、广告创意等领域。然而,这项技术很快被不法分子盯上,成为实施金融诈骗的新工具。
德勤最新报告显示,深度伪造攻击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23年,此类攻击暴增3000%,预计2024年将再增加50%-60%。到2027年,相关损失将从2023年的123亿美元飙升至40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32%。银行和金融服务行业首当其冲,成为最受威胁的领域。
传统防御为何失效?
面对日益严峻的威胁,传统的被动检测方法显得力不从心。这类方法通常在虚假内容生成后才进行识别,难以阻止其传播和造成的损害。而且,随着AI生成内容的质量不断提升,被动检测的准确率也在下降。
主动防御:SUA水印技术的突破
为应对这一挑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乔通团队开发了可扩展通用对抗性(SUA)水印技术。这种新型水印可以嵌入到需要保护的视频、图像或语音素材中。一旦素材被用于AI加工,SUA水印就会触发并破坏生成内容,从而实现事前防御。
与传统水印相比,SUA水印具有两大优势:
- 通用性:无需针对每种伪造模型重新训练,一个水印就能防御多种攻击
- 高效性:大量实验证明,SUA水印不仅能节省算力,还能显著提高防御效果
金融机构如何筑牢安全防线?
除了采用新技术,金融机构还需要建立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 加强活体检测:在人脸识别环节增加核验机制,提高识别精度
- 限制模型能力:对AIGC模型的功能和访问权限进行严格管控
- 安全沙箱:在隔离环境中运行可疑内容,防止恶意代码扩散
- 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AI诈骗的警觉性和识别能力
未来展望:共建AI安全生态
面对AI安全挑战,单靠个别机构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建立统一的安全标准和协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抵御AI诈骗的坚实防线,保护金融机构和公众免受其害。
正如乔通副教授所说:“要筑牢人工智能安全底座,让反诈举措更加柔性。”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整个社会安全的重要课题。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解决方案的出现,共同守护金融安全这一重要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