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新区金线莲基地获官方推荐
福州高新区金线莲基地获官方推荐
在福建省的旗山,茂密的森林和潺潺的溪水交融,滋养着金线莲等珍贵道地药材,正在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经济面貌。金线莲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素有“药王”“金草”“鸟人参”等美称,具有凉血祛风、除湿解毒 等功效,成为行业公认的福建特色中药材之一。
金线莲生长在海拔600~800米的原始生态深山,依赖丰富的自然循环气候。基地负责人张榕连介绍,旗山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为金线莲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优质的药材从这里走向市场,确保了药材的新鲜度与品质。
走进福建省禾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金线莲示范基地,各类道地中草药生机盎然。基地负责人张榕连正在视频监控前仔细观看着金线莲种植基地里的植物生长情况。
金线莲在民间使用范围较为广泛,素有“药王”“金草”“鸟人参”等美称,具有凉血祛风、除湿解毒功效,是行业公认的福建特色中药材品种,“福九味”之一。由于需要特殊的大自然循环气候与阳光雨露的巧妙结合,金线莲只生长在人迹罕至处于原始生态的深山老林内,野外生长海拔在600~800米。
“旗山林木资源丰富、气候温润,您看种植金线莲的土壤上还长了苔藓,说明这里水分充足,光照也够,土地肥沃非常适合植物生长。高新区到市区交通便利,从种植基地到一线销售市场全程半小时就能实现,极大保障了药材的新鲜度。”张榕连热情地向记者介绍道。
“我们基地监控链接省农业农村厅系统平台,严格按照中药材GAP标准进行种植和管控,每批次金线莲生长周期都在7个月以上,每个产品都有‘身份证’,扫码即可知道该批次中草药材产地、加工所有信息,中药材的品质与安全性都能得到保障。”张榕连介绍,2018年以来,禾旭农业公司就在旗山盘活300亩林地,采用林下模拟野生化的生态方式,规模化种植金线莲、三叶青、铁皮石斛、黄精等。
林下模拟野生化的种植方式不仅节约了生产投入成本,而且高效盘活了林地资源,全生态的环境也让金线莲等中草药材更天然、营养价值更高。
基地依托高新区毗邻大学城区位优势,目前已与多所高校共建,是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等院校药用植物生态规范栽培产学研基地和教学基地,也是福建省第一批全程可追溯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省级中药材GAP溯源体系的建立,推动着旗山的药材种植基地建立长期、稳定、优质的标准。
林下种植中药材,也让当地村民们走出“土地集中流转+产业规模发展”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我们以‘公司+农户’的种植发展模式,推广种植旗山优质的金线莲原种、良种繁育与林下仿野生种植技术,100亩地的金线莲每批次可以采集300~500公斤,每逢采摘时节还会下山到南屿各村聘请村民协助采摘、搬运,和大家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张榕连介绍道,经过数年的发展与积累,禾旭农业公司已成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持有自主研发的专利6个、软著5个,拥有“溪声山色”“瑞来溪山”等商标。
“从一个土地承包人发展成科技农业中小企业的负责人,一路走来离不开高新区科技助农政策的大力支持。区里给我们安排了科技特派员,定期来我们基地帮忙指导土壤改良和生物驱虫方案,让我们的林下经济发展之路可以走得更稳更好。”张榕连表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依托高新区科技助农和生物医药产业矩阵的发展优势,未来将持续努力推进道地中药材的生产,助力建设更为优质、丰富的旗山林下药材库。
金线莲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及健康意识的提高,金线莲作为一种具有多重药用价值的植物,其市场需求稳步增长。金线莲行业分析指出,尤其是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金线莲被认为是名贵中药材,逐渐得到更多消费者和制药企业的青睐。
科技发展与提取技术革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金线莲的提取工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高效的提取方法,如超声波提取、超临界CO2萃取等,使金线莲中的活性成分得以更好地保留和提取,提高了其药用和保健效果。
生态种植与可持续发展:由于金线莲的野生资源日益减少,人工种植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随着人工栽培技术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种植金线莲。在栽培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精准的管理,确保金线莲的品质与药效。
消费者教育与市场推广:随着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消费者对天然保健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逐步提升。金线莲作为一种天然、传统的中药材,其市场推广不仅需要依靠传统的销售渠道,还要加大对消费者的教育,提升他们对金线莲的认知和兴趣。
总之,金线莲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中药文化的传播,金线莲作为具有多重保健功效的天然植物,市场前景广阔。未来,金线莲行业需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创新研发和可持续发展,以顺应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健康趋势。
《意见》共3部分14条,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第二部分为重点任务,第三部分为保障措施。文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改农经〔2020〕1753号)《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南》(办改字〔2022〕7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3个通则的通知》(林改发〔2021〕59号)《湖南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湘办发〔2024〕10号)等为依据,充分借鉴周边省份先进经验,并保持了湖南地方特色。
(一)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明确了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到2029年,我省新建5-7个林下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打造10个林下中药材种植重点县;以国有林场为主体,新建林下中药材种植高标准示范基地100个以上;培育林下中药材省级龙头企业30家;扶持8个以上林下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全省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增加100万亩以上,达360万亩以上;产值增加50亿元,达150亿元以上。
(二)第二部分结合我省实际,明确了我省林下中药材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优化林下中药材发展布局、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推广林下中药材生态培育模式、建设适度规模化、标准化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林下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体系、支持林下中药材种植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区域特色知名林下中药材品牌、搭建产供销平台等8条。
(三)第三部分提出了我省加快林下中药材种植发展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激励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强化金融保险支持、优化管理服务等6条。
二、《意见》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
一是支持和鼓励各地开展以“湘九味”为主的道地与特色药材种质资源保存圃和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支持开展林下中药材品种繁育与复壮;开展林下中药材种质培育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种苗质量监管;优化全省林下中药材发展布局等,解决我省林下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不高,种苗供应能力不够,种植模式不科学的问题。二是支持与鼓励国有林场建设标准化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推动林下中药材套种模式的广泛推广和应用;重点谋划推进订单模式生产等方式,解决林下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不多,国有林场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数量较少,药企、基地联结能力较弱的问题。三是构建林下中药材产业科技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基础研究和科研攻关;鼓励高校培育专门人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认证等方式,解决科技创新不足,成果转化率低,专业人才缺少的问题。四是支持各地建立林下中药材质量标准,有序推进林下中药材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支持行业协会建立产品供求信息披露机制,引导林下中药材种植、初加工基地采用保底收购、股份分红等方式建立稳定购销关系等方式,解决品牌建设水平不足,中药材供销衔接不畅,质量监管不足的问题。五是鼓励利用各类适宜林地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推动落实公益林发展林下经济相关管理规定;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对符合林木采伐和使用林地政策的,林业部门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审批;探索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金融资金持续支持的林下中药材种植发展多元投入机制;鼓励担保、金融机构开发“林药贷”等金融产品,鼓励各地建立林下中药材投融资项目储备库等方式,解决政策扶持不够,发展资金缺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