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水村古建打卡:刘氏大宗祠里的翰林父子传奇
沙水村古建打卡:刘氏大宗祠里的翰林父子传奇
在广东佛山南海区丹灶镇,有一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沙水村。这里不仅风景优美,更是一座孕育了无数才子的书香之地。其中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父子翰林"刘廷镜和刘国珍的故事。
父子翰林:一段科举佳话
刘廷镜,字镜湖,号石田,生于清康熙年间,是沙水村的骄傲。他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儿子刘国珍也继承了父亲的才华,于乾隆元年(1736年)考中进士,同样进入翰林院任职。这对父子双双成为翰林,一时间传为佳话,沙水村也因此被誉为"父子翰林"的故乡。
刘氏大宗祠:见证历史的建筑
作为沙水村的标志性建筑,刘氏大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精巧,充分体现了岭南建筑的特色。
宗祠的门楼采用硬山顶、博古脊的建筑形式,青砖黄瓦,雕梁画栋,尽显庄重典雅。门楼上的石雕、木雕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门两侧的楹联:"天禄书香绵奕业,彭城世泽衍沙溪"。这副楹联不仅对仗工整,更蕴含着刘氏家族对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步入宗祠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天井,两侧设有廊庑。天井的设计既有利于采光通风,又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正厅是宗祠的核心,供奉着刘氏祖先的牌位。厅内梁架结构严谨,斗拱层叠,雕刻精美。墙壁上镶嵌着多块石碑,记录着刘氏家族的荣耀和历史。
科举文化的传承
沙水村的科举文化源远流长。据记载,明清两代,该村共诞生了2名进士和11名举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父子翰林"刘廷镜和刘国珍。这种人才辈出的现象,与沙水村重视教育的传统密不可分。
村中的文阁庙、太史第等古迹,都是这种文化传统的见证。文阁庙是村民们供奉文昌帝君的地方,寄托着对学子金榜题名的期望。太史第则是刘廷镜曾任翰林院编修的象征,彰显着家族的荣耀。
乡村振兴中的新面貌
近年来,沙水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投入近千万元进行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村内的古建筑得到了修缮保护,同时新增了休闲广场、文化长廊等设施,既保留了古村的历史风貌,又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如今的沙水村,不仅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更是一处让人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漫步在古村的青石板路上,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仿佛在时空交错中寻找着文化的根脉。
春暖花开之际,不妨来沙水村走一走,感受这处岭南古村的独特魅力,聆听"父子翰林"的传奇故事,品味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