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冰上活动,如何避免“滑野冰”?
冬季冰上活动,如何避免“滑野冰”?
2025年1月22日下午,北京昌平区东小口森林公园发生一起令人揪心的事故:5名游客在冰面上嬉戏时,冰面突然破裂,导致他们全部落水。虽然最终所有人都被搜救上岸,但其中1人伤势危重,其余4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惊吓和伤害。
这起事故再次敲响了冬季冰上活动安全的警钟。随着寒冬的到来,许多人都想体验冰上运动的乐趣,但如果不慎选择了“野冰”,就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
什么是“野冰”?
“野冰”是指未经管理的自然水域冰面,如河流、湖泊、水库等地方自然结冰形成的冰面。这些冰面存在以下安全隐患:
厚度不均:由于水流、水温等因素的影响,野冰的厚度往往分布不均,有些地方可能很厚,而有些地方却很薄,难以承受人体重量。
冰层薄:即使看起来已经结冰的水面,其冰层厚度也可能达不到安全标准。根据相关规定,冰层至少需要达到15厘米以上,且之后一周气温持续保持在-8℃到1℃之间,才能开放冰场。
存在冰陷阱:一些野冰场常有垂钓爱好者凿冰钓鱼,形成的冰洞很难再冻结,成为一个个隐藏的“冰陷阱”。
相比之下,正规冰场会进行严格的冰层厚度监测,确保达到安全标准。同时,工作人员还会定期维护冰面,及时填补冰洞,消除安全隐患。
如何避免滑野冰?
选择正规冰场:如北京的什刹海冰场、颐和园冰场等,这些场所都有专业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冰层厚度和安全性都有保障。
关注天气条件:即使在正规冰场,也要选择合适的时段活动。建议在清晨7时至10时30分,下午3时至6时进行冰上活动。避免在午间日照强烈时上冰,因为此时冰面容易融化。
做好安全准备:
- 初学者最好有会滑的伙伴或教练陪同。
- 滑冰前要做充分的热身运动,防止受伤。
- 穿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如头盔、护膝等。
- 穿着防水保暖的衣物,以防浸湿后体温下降。
不慎落水怎么办?
尽管我们做了充分的预防措施,但万一不慎落入冰窟窿,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至关重要:
保持冷静:不要惊慌挣扎,避免消耗过多体力和热量。
靠近冰面:身体保持水平,利用水的浮力仰起头,尽量减少身体在水中的浸泡面积。
攀爬冰面:双手抓住冰面边缘,双臂用力将上半身慢慢向冰面挪动。同时双腿轻轻蹬水,借助水的浮力和蹬力靠近冰面。
寻求救援:大声呼救,吸引周围人的注意。如果附近有树枝、绳索等工具,可以尝试抓住它们。
防止失温:一旦爬出冰窟窿,不要在寒冷环境中停留,尽快找到温暖的地方,脱下湿衣服,用干燥的衣物或毛毯包裹身体。
冬季冰上活动确实能带来不少乐趣,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请远离“野冰”,选择正规冰场进行活动。同时,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安全准备,掌握必要的自救知识,让欢乐的冰上时光不再伴随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