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上课玩手机,老师怎么办?
大学生上课玩手机,老师怎么办?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72%的高中教师认为手机是课堂中的主要干扰因素,而在13至17岁的青少年中,95%拥有智能手机。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学课堂,更在大学课堂上愈演愈烈。
在大学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一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吴玉章讲席教授刘永谋观察到:“这一两届的本科生,突然变得很呆,可以说是呆若木鸡。人人一台笔记本电脑、iPad,或者干脆是一部手机,眼睛直勾勾地望着它们,时不时手指划一下,或者敲几个字。”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导致了课堂氛围的沉默和冷漠。老师们发现,学生们不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即使被点名发言也仅仅是支支吾吾说几句,随即又陷入沉默。这种“寂静”的课堂状态,让许多教师感到挫败和无奈。
面对这一挑战,教师们开始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在台湾地区,教育部计划修订“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强调“關機為原則,統一保管”的政策方向。然而,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有教师反映,学生开始使用“AB機”或購買“假手機”來應對檢查,这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师生之间的对立。
相比之下,一些教师采取了更加灵活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例如,有年轻教师利用“班级优化大师”软件,通过加分激励机制来管理课堂纪律。具体做法是:每周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小礼品。这种正向激励的方式取得了显著效果,学生们为了获得加分,会更加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减少玩手机的行为。
此外,教师们还意识到,单纯依靠外在的管理和约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手机管理的核心问题其实不在於設備本身,而在於學生的自律性與數位素養。”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培养自主管理能力。
然而,教师在手机管理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他们需要在维护课堂秩序和保持师生信任之间寻找平衡;另一方面,过度的手机管理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因此,建立家校合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应该与学校保持一致,共同监督和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形成教育合力。
总之,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课题,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不仅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来规范学生行为,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这一困扰大学课堂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