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大团队走进雷波小学:一堂生动的地质灾害防治课
四川农大团队走进雷波小学:一堂生动的地质灾害防治课
“这里是‘地球边缘’,雷波县龙头山大断崖,最高海拔3724米,最低海拔960米,近乎垂直的断崖与白云连成一片,仿佛登上仙云的入口。”这是《中国国家地理》对雷波县的描述。然而,这壮美的自然景观背后,却隐藏着地质灾害的威胁。
雷波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境内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复杂。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贯穿全县,地震活动频繁,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据统计,全县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27万余处,防灾减灾形势严峻。
为提升当地群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四川农业大学“优+”团队近日走进雷波县城关小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山体滑坡安全知识宣讲活动。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山体滑坡吗?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宣讲活动在团队成员的提问中拉开序幕。通过生动的PPT展示和通俗易懂的讲解,团队成员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山体滑坡的定义、成因及危害。
“当你们听到‘轰隆隆’的声音,或者发现地面出现裂缝时,一定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团队成员结合雷波县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解了山体滑坡的预警信号和紧急避险措施。他们还通过互动问答、情景模拟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救互救技能。
“以前总觉得滑坡离我们很远,今天听了宣讲,才知道原来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隐患点。”一位学生在活动后感慨道。
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更希望通过他们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家长,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
“地质灾害防治,关键在于预防。”四川农业大学“优+”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宣讲活动,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共同筑起安全防线。”
近年来,雷波县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了以26万余名基层监测员为主体的群测群防体系。同时,积极推进“人防+技防”模式,目前已有超过5万处地灾隐患点安装了自动化监测预警设备,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监测。
然而,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频发的自然灾害,仅靠技术手段远远不够。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和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雷波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欢迎更多像四川农业大学‘优+’团队这样的社会力量加入,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据统计,今年1-7月,全国已成功预警预报地质灾害253起,有效避免了2443人可能因灾伤亡。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防灾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也凸显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的重要性。
四川农业大学“优+”团队的这次宣讲活动,正是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的一个缩影。它不仅为雷波县的学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安全教育课,更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地质灾害防治,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