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和万寿塔:泉州文化守护者
开元寺和万寿塔:泉州文化守护者
泉州,这座千年古城,见证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开元寺和万寿塔,作为泉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近年来,泉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持续发力,为这两处珍贵的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千年古刹与海上航标:泉州的文化双璧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寺内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由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组成,东西两侧则分布着檀越祠、准提禅林等附属建筑。东西两座石塔——镇国塔和仁寿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孪生石塔,也是开元寺的标志性建筑。
万寿塔,又名姑嫂塔,位于泉州石狮市宝盖山上,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这座八角五层的花岗岩空心石塔,不仅是古代泉州海上交通的重要导航标志,更是泉州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见证。2006年,万寿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更是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中的重要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创新保护: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近年来,泉州市及鲤城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新建立了多项保护机制,为开元寺和万寿塔等文化遗产筑起了坚实的保护屏障。
在科技保护方面,鲤城区建立了全省首个全覆盖文物智能监管平台,通过AR/VR等科技手段,实现对开元寺、万寿塔等近200处文物点的24小时远程监测。同时,针对辖区内的古建筑文物,鲤城在全省率先实施智慧用电系统,并争取到省级文物保险服务项目试点,开创了“文物保险+技防+人防”的文化遗产管护新模式。
在制度建设方面,鲤城区在全国率先成立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展馆,在全省率先建立古城保护公益诉讼检察理论研究基地。同时,该区还完成了234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四有”基础档案建设,为文物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活化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在保护好文物本体的基础上,泉州积极探索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让这些历史瑰宝重新焕发生机。
开元寺作为4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游客量持续增长。2024年国庆期间,开元寺共接待游客37.58万人次,同比增长61.5%。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景区不仅优化了游览路线,还增加了文化讲解服务,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深入了解泉州的佛教文化和历史传承。
万寿塔所在的石狮市也积极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将万寿塔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串联起来,打造特色旅游路线。同时,当地还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海丝数字文创博览会、福狮文化节等,让游客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体验泉州的非遗文化。
泉州模式: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泉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创新实践,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科技与制度的双重保障,泉州不仅保护了文物的安全,更让这些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活力。开元寺和万寿塔,这两座泉州的文化守护者,在新时代正以全新的姿态,向世人讲述着泉州的辉煌历史和文化魅力。
未来,泉州将继续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