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氢乙酸钠使用标准调整,专家解读:安全性无虞,但需谨慎使用
脱氢乙酸钠使用标准调整,专家解读:安全性无虞,但需谨慎使用
近日,关于食品添加剂脱氢乙酸钠的使用标准调整引发热议。根据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自2025年2月8日起,脱氢乙酸钠将被禁止用于面包、糕点等7类食品中。这一变化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本文将围绕脱氢乙酸钠的安全性、使用标准调整的原因以及对行业的影响进行详细解读。
什么是脱氢乙酸钠?
脱氢乙酸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作防腐剂。它具有广谱抑菌效果,能较好地抑制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的生长,避免食品霉变。与其它防腐剂相比,脱氢乙酸钠的适用范围更广,pH值在4至8的范围内都能保持良好的抑菌效果。
为什么调整脱氢乙酸钠的使用标准?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三室主任张俭波表示,此次调整是基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和行业实际使用情况调研。具体原因主要有两点:
安全性新证据:虽然脱氢乙酸钠属于低毒物质,但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影响,表现为取食减少、体重下降、凝血能力下降等。尽管这些效应在人体中尚未得到证实,但出于谨慎原则,需要对使用量进行更严格的控制。
食品消费结构变化:近年来,面包、糕点等烘焙食品的消费量显著增加。据统计,目前有九成以上的消费者每周都会购买烘焙食品。这意味着消费者通过这类食品摄入的脱氢乙酸钠总量可能增加,需要重新评估其累积风险。
脱氢乙酸钠是否安全?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指出,脱氢乙酸钠在合理使用范围内是安全的。它在人体内能够被代谢掉,主要分解为乙酸,而乙酸是一种毒性极低的成分。动物实验发现的有害作用是在“长期”“反复”“大量”食用之后的结果,而人们日常摄入的量还不足实验中发现的有害量的十分之一。
新标准实施后的影响
行业影响:相关食品企业需要调整配方,重新确认保质期,调整生产流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重新印刷包装等。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因此新标准设置了过渡期,将于2025年2月8日正式实施。
替代方案:可以替代脱氢乙酸钠的防腐剂有很多,目前较常用的是丙酸钙和山梨酸钾。丙酸钙的毒性和食盐相当,在面包和点心等食品中的最大许可添加量是2.5g/kg。山梨酸钾的毒性更低,被称为防腐剂安全性的天花板,在面包和点心等食品中的最大许可添加量是1.0g/kg。
消费者选择:在新规实施前及实施初期,添加了脱氢乙酸钠的面包、糕点等产品还会存在。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购买,但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就可以放心食用。
结语
脱氢乙酸钠的使用标准调整并不意味着它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而是体现了食品安全管理的不断完善和优化。消费者无需过度恐慌,应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科学选择食品。同时,食品生产企业也应积极适应新标准,提升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