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背后:文化传承与法律保护的双重奏
春节申遗成功背后:文化传承与法律保护的双重奏
2024年12月4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成就不仅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更是全球对春节文化价值的共同认可。
申遗之路:从启动到成功的8个月
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启动春节申遗工作。按照原计划,工作组需要在8个月内完成所有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并于2023年3月31日前提交。然而,就在材料准备过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报标准进行了调整,简化了表格格式,但同时也提高了要求。
面对新的挑战,工作组成员们深知责任重大。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回忆道:“春节作为一个民族的大节日,怎么去上升为人类的节日,那其实就是我们要从文本、写作提炼里边,要找出哪些东西是跟我们《公约》要求一致的人类性的问题,那春节恰恰是有很多具有人类性价值的东西。”
最终,在200个英文单词的限制下,工作组精准提炼出春节的核心价值:“按照中国传统历法,正月初一是春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在春节前后,围绕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共同主题,人们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欢庆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过程俗称‘过年’。”
法律护航: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
春节申遗的成功,离不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有力支撑。该法为春节等传统节日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明确了国家对非遗的调查、登记、保护及传承责任。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24年对非遗法实施情况进行了首次执法检查,提出要进一步深化非遗国际交流合作,推动非遗“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检查报告特别强调,要加强非遗研究阐释,建设国家级非遗研究基地,为推动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新贡献。
保护与创新:法律框架下的文化传承
申遗成功后,如何在法律框架下保护和传承春节文化,成为新的课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保护理念,保护的重点在于“世代传承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过程”,而非具体表现形态的产物。
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春节文化时,既要尊重传统,又要适应时代发展。例如,传统年画、剪纸等艺术形式可以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进行创新;家庭团聚的方式可以结合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而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仪式则需要在保持文化内涵的同时,融入环保理念。
同时,法律保护也要警惕“泛非遗化”的陷阱。正如专家所提醒的,我们需要区分哪些是传统的传承,哪些是基于固本的创造性转化,哪些只是基于资本运转需求的“魔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春节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顺应时代变迁,满足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
文化自信:从“中国年”到“世界年”
春节申遗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年”正在成为“世界年”。截至2024年,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总数居世界第一。这一成就不仅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也增强了文化自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文化力量。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所说:“我感觉到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荣光,同时也是我们对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贡献。”春节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正在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欣赏和尊重搭建新的平台,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春节申遗的成功,不仅是对一个节日的认可,更是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肯定。它展现了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新的道路。未来,我们将在法律的护航下,继续传承和创新春节文化,让“中国年”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