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来看看高手们如何识别冒充公检法诈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来看看高手们如何识别冒充公检法诈骗!!!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712764

近年来,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案件频发,诈骗分子通过伪造身份、制造紧张氛围等手段,诱使受害者转账汇款,造成巨大财产损失。本文通过多个真实案例,详细解析了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法,并给出了具体的防范建议,帮助读者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我们是公安局的!”
“你手机号码涉嫌违规!”
“银行卡有非法交易记录!”
“涉案金额巨大!”
“不配合的话,我们可要上门逮捕了!”
听到这些你是不是懵圈了?
别急!
这很可能是冒充“公检法”诈骗
的典型开场白
如果你接到这样的电话
可千万别被吓到
前方高能
来看看高手们
如何识别冒充公检法诈骗
贵州独山一女子
接到冒充警察的诈骗电话
诈骗分子全程高能戏精附体
不料被女子霸气回怼
我不做亏心事我不怕鬼敲门!
山东陵城
“你说话不像德州人”
女子接冒充公安诈骗电话
一眼识破怒怼骗子!
冒充“公检法”进行诈骗
到底是怎么回事?
接下来
贵州禁毒带您全面了解
冒充“公检法”诈骗
近日,有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等有关部门,给群众打电话或发短信,称对方公民个人信息泄露,被人在异地办理银行卡,涉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且涉案金额巨大。
造成受害人心理惶恐后,不法分子再以“查清案件”为由,要求受害人配合调查取证,证明是否在其中非法获利。
在不法分子营造的紧张氛围下,要求受害人下载非法屏幕共享软件,进行屏幕共享。同时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移到“公检法办案部门”提供的所谓“安全账户”、“验资账户”,并承诺案件查清后,资金将及时原路返回。

典型案例一

5月6日,张女士夫妻二人接到自称“湖北网信办”工作人员来电。对方称张女士办理的一张手机卡给他人发送上万条诈骗短信,导致多人被骗。要求她立即配合调查。否则就会将其手机停机。还会将她的银行卡冻结。身份证被拉入黑名单。
见对方态度强硬并准确报出自己的个人信息,张女士和周先生慌了神,连忙咨询该怎么办。这时,“工作人员”将电话转接至“长沙市公安局”,一名自称是刑警队长的“王警官”说张女士目前涉嫌一起诈骗案,张女士赶紧解释说她没有发送过诈骗短信。“王警官”表示如果要证明自己没有从事违法犯罪,需要连续7天对她进行电话约谈。
为了自证清白,张女士答应全力配合“警方”工作,约谈期间,“王警官”提出要求:如果接到96110的来电提醒就说“谢谢关心”自己没有被骗,如果近段时间有警察上门,也要第一时间告知“王警官”。
“约谈”结束后,“王警官”说张女士的个人信息被人盗用,要对她的全部资产进行审查才能证明其清白,审查完毕会将钱款全额退回。
就这样,张女士和丈夫被对方洗脑,按“王警官”指示连续到多家银行将定期存款120万元现金取回家,准备按照约定时间,把钱汇到对方指定账户,幸好民警上门劝阻及时,才避免他们遭受财产损失 。

套路解析

在这起警情中,张女士、周先生遭遇的是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升级版。骗子利用执法机关的权威性和群众对执法办案程序不了解,以涉案为由制造紧张情绪,引导事主上钩,进而实施诈骗。对手机和网络不太熟悉的、防骗识骗能力相对较弱的老人容易成为此类诈骗的目标人群。

  1. 引诱目标
    不法人员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的个人身份信息,冒充网信办、互联网中心等部门工作人员,声称当事人名下的手机号涉嫌违法犯罪,然后将电话转接至“公安机关”。骗子冒充警察与受害人取得联系。

  2. 威胁恐吓
    “警察”以受害人涉嫌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为由进行约谈调查。跟以往冒充公检法诈骗手段不同的是,骗子没有马上要求受害人汇款,而是通过电话约谈的形式,对其进行深度洗脑。他们还强调,如果接到警方的预警劝阻,要坚持说自己没有被骗,并把情况第一时间告知他们。

  3. 实施诈骗
    骗子以帮助受害人洗脱罪名为由,要求受害人到银行将其名下所有资金进行提现取款,然后汇款至指定账户进行“审查”。对方声称,只要审查完毕,证明受害人没有从事违法犯罪行为,钱款会如数退还。一旦受害人汇款,骗子就彻底失联。为了防止大额取现引起银行工作人员的怀疑,对方还让当事人以家里给彩礼、发现金红包等理由进行搪塞。

典型案例二


2023年6月,刘女士接到一通“00”开头的境外电话,对方自称是**市公安局民警称其因违反“金融秩序法”,与犯罪嫌疑人李某为同伙涉嫌非法洗钱等系列犯罪,且提供银行账户供主嫌进行犯罪活动。需要配合警方调查,刘女士顿时惊慌失措,当即便询问对方该如何配合调查,对方表示要进入视频会议单独联系。而后,一名陈姓警官给刘女士发来了逮捕令。
不仅如此,骗子还通过视频通话,向刘女士证明身份,看到身着警服的“警官”,刘女士深信不疑。对方表示,刘女士被列为第二波收网行动对象,有协同作案的嫌疑且由于案件的特殊性,自己与刘女士的聊天和通话会被监听,不能将此事告知其他人。
在配合调查的过程中,骗子又以“资金对比”“加密监管”为由,要求刘女士开启屏幕共享。在手机银行中输入银行账号和密码,同时要求周女士“不能取钱”“不要出门”…… 直到预警民警上门劝阻,刘女士才意识到自己差点被骗。

套路解析

01
取得受害者信任
骗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受害人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住址、电话等个人隐私信息,从而获取受害者初步信任。

02
震慑
骗子会通过严厉的语气,强势震慑并控制受害人的思想,使受害人一步一步进入骗子的层层圈套。

03
恐吓
骗子通过出示伪造的“通缉令、拘捕令”,增加骗局“真实性”和受害人的负罪心理,让受害人彻底相信自己卷入违法犯罪,可能将要身陷囹圄,结果就会对骗子们深信不疑。

04
转账
骗子声称要“资金调查”,诱骗受害人入局。他们利用受害人想尽快自证清白、洗脱罪责的心理,受到威逼、恐吓之后往往就对骗子们言听计从。等受害人转账甚至贷款转账到所谓的“国家安全账号”后,他们的骗局便能“大功告成”。

诈骗分子除了冒充“公检法”
瞄向老年群体进行诈骗外
已逐渐将“黑手”伸向未成年人
请家长们务必提高警惕

近日,多名中小学生遭遇网络诈骗,被骗数额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诈骗分子大多以被骗人员涉嫌违法犯罪需要配合警察(律师)调查为由,引诱被骗人员向诈骗账户转账,从而完成诈骗。

案例一

近日,某学生卢某某(12岁)报警,称其在“快某”平台上刷视频时遇到一名陌生人私信加QQ号,对方冒充律师说卢某某触碰了公司利益,然后叫卢某某把自己家人的银行卡照片发过去,验证码也发过去。卢某某不懂相关知识,按照对方要求拍照银行卡照片并发送短信验证码,当其母亲拿到手机看到多笔转账信息记录时,才意识到被骗。
受害人卢某某被对方以假冒律师的方式诈骗了79803.95元。

案例二

近日,某学生邹某某(10岁)在“快某”平台上刷视频时,收到“警察”发来的消息,称邹某某的父母涉嫌诈骗需配合调查,并警告其不要告诉父母。邹某某添加该“警察”微信后,与之进行了视频通话,并按照其要求偷偷将父母手机里的微信余额转给对方。
受害人邹某某被对方以假冒警察的方式诈骗了5994元。

骗术揭秘

01
进行筛选,取得联系
诈骗分子事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手机使用人信息,发现系未成年人使用,便通过社交软件与受害人取得联系。

02
恐吓、威胁
诈骗分子利用未成年人涉世不深且胆小的心理,自称是“公检法”的工作人员,用“拘留”“坐牢”“涉嫌违法犯罪”等用词进行恐吓、威胁,让受害人产生恐惧心理。

03
目标指向家长的手机
诈骗分子确认受害人身边没有家长后,让其偷拿家长手机。

04
视频通话或远程操作
诈骗分子会全程与受害人开启视频通话,然后操控其使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或者指导其用家长手机下载远程操作软件,远程控制家长手机进行转账。

01
凡是电话中自称“通信管理局、电信运营商、银行、保险、邮政”等客服人员,以您“个人信息泄露、涉嫌洗钱、涉案”等理由,主动帮您转接“公安机关”的,都是诈骗!

02
公检法等机关绝不会采取电话、短信、微信、QQ等方式处理案件。凡是通过电话、QQ、微信或者其他通讯交友软件办案做笔录、视频询问的“公检法机关”,都是诈骗!

03
国家司法机关在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时,会现场当面出示《拘留证》《逮捕证》等法律文书,通过传真、网络发送任何“法律文书”的,都是诈骗!

04
公检法等国家司法机关不设立“安全账户”、“验资账户”,非特殊情况也不会采用“视频取证”方式。但凡要求使用“QQ或微信语音、视频”做笔录的,都是诈骗。

05
银行账户密码、短信验证码是个人资金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切勿告诉他人!

06
国家反诈中心APP是由公安部开发,可检测手机是否安装涉诈软件,对诈骗电话、信息进行预警,能有效帮助您预防电信网络诈骗,请您尽快下载并注册使用。

07
家长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防骗意识,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账号及密码,多关爱孩子,发现被骗后要第一时间拨打110或至就近派出所报警。

请广大市民朋友们提高警惕!
千万不要相信此类诈骗手段!!!
如已接到冒充公检法的可疑电话
请立即拨打110或96110
进行咨询、核实、报警!
积极转发!
向亲朋好友做紧急提醒!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