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必吃:上海白斩鸡&镇江肴肉
年夜饭必吃:上海白斩鸡&镇江肴肉
在中国江南地区的年夜饭餐桌上,有两道菜格外引人注目:上海白斩鸡和镇江肴肉。它们不仅味道鲜美,更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上海白斩鸡:从粤菜到沪上名菜
白斩鸡,又名白切鸡,是一道起源于广东的汉族传统名菜,属于粤菜系。它最早被称为“白切鸡”,因为其熟烹方式为白灼(清水煮),所以也叫做“白灼鸡”。在香港被视为一种广东烧味,常在烧味店有售。白切鸡的特色是烹调时不加入香料调味,把鸡宰杀后用热水浸熟或隔水蒸熟而成,过程中不加入香料和调味品,或只使用很少的调味。目的是让鸡的自然鲜味尽量显露,这种烹调方法正好凸显广东菜追求保持食材原汁原味的特色。白切鸡在香港、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都十分常见。
白斩鸡在上海年夜饭中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其美味,更因为它与“吉”谐音,寓意吉祥如意。上海人讲究口彩,年夜饭上一定要有一只鸡,象征着来年大吉大利。
制作一道美味的白斩鸡,关键在于选材和火候的掌控。通常选用新鲜的三黄鸡,宰杀后用热水浸熟或隔水蒸熟。煮鸡时,水温要控制在90度左右,不能让水沸腾,以免破坏鸡皮。煮好后,迅速将鸡放入冰水中浸泡,使鸡皮更加爽脆。最后,将鸡肉斩块装盘,可搭配姜蓉蘸料食用。
镇江肴肉:开国大典上的江南名菜
镇江肴肉,又名水晶肴肉,是江苏镇江的传统名菜,属于苏菜系。这道菜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外观和口感:皮色洁白,卤冻透明如水晶,瘦肉红润,肉质细嫩,香嫩不腻,肉香宜人。在镇江,有“肴肉不当菜”的说法,足见其在镇江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传,镇江肴肉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先将猪蹄膀用香料腌制,再用纱布包裹,放入锅中煮至酥烂,最后冷却凝固成冻。成品肴肉晶莹剔透,如同水晶雕琢,故又名“水晶肴肉”。
1949年,周恩来总理在筹备开国大典时,特意将镇江肴肉列为四味冷碟之一,使其名声大振。如今,这道菜不仅是镇江的特色美食,更成为了江南地区年夜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象征着团圆和富足。
上海白斩鸡和镇江肴肉,一南一北,一鸡一肉,共同构成了江南地区年夜饭的美食记忆。它们不仅仅是美味的载体,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