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的文化地标:新疆博物馆与红山公园
乌鲁木齐的文化地标:新疆博物馆与红山公园
乌鲁木齐,这座位于天山脚下的美丽城市,拥有两处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红山公园。它们一个承载着新疆数千年文明记忆,一个见证了乌鲁木齐从古至今的发展变迁,共同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传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丝路文明的璀璨明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路132号,于1959年正式成立。2022年5月18日,随着二期场馆建成投用,新疆博物馆迈入了“双馆时代”。新馆建筑融合了西域风格和新疆地方特色,成为展示新疆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藏品3.2万件,其中一级品288件。馆内珍藏着大量汉唐丝织品、多民族历史语言文字的简牍和纸质文书,以及晋唐时期的木雕、泥塑俑像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新疆丰富的历史文化,也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新疆历史文物陈列》:一部浓缩的新疆通史
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新疆历史文物陈列》以中国通史新疆地方史为脉络,集中展示了从先秦到清代的精品文物1570件/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精美的丝织品和多语言文字的简牍,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代新疆的纺织工艺,也反映了新疆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重要通道的历史地位。
《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
新疆博物馆的馆藏特色之一是出土文书。这些文书多出土于古楼兰、和田、吐鲁番等地,因为这些地区气候干燥,加上出土地多被沙漠覆盖,才使得珍贵文书能越千年而不朽。
“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由“简帛文书”“纸质文书”“碑刻墓志”“研究保护”四个部分组成,展出文物150件/组,包括新疆各佛教洞窟遗址、古城址、古墓葬等中所获古代文字记录,如多语言文字的简牍、纸质文书、帛书、砖志、石刻石碑、题记等,反映了汉唐代至元明清时期新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交通、社会生活等各领域的风貌。
《瀚海珍衣》:新疆古代服饰精品展
考古发现的先秦时期毛织物、汉唐时期的奢华丝绸服饰、彩罽以及宋辽元明清以来各民族绚丽的服饰,是研究和探索中国古代新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服饰文化的重要资料,是素有“衣冠王国”美称的中国服饰文化历史的国家宝藏,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历史见证。
“瀚海珍衣——新疆古代服饰精品展”展出150多件文物珍品和几百幅复原图。上至3800年前后的小河墓地,下至百年前的清代,从先秦服饰,到西域汉晋服饰,到隋唐五代服饰,再发展为红带系宝冠、金锦衬英姿的西域宋元服饰,最后演变为具有民族风格的明清西域服饰。
展览生动展示了从先秦时期至清朝近4000年间的古代新疆珍美服装、鞋帽和饰品等,古朴暖裘、绚丽毛褐、华贵锦帛、绚丽彩罽,这些独特的纺织技术和丰富的服饰文化在我国服饰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镇馆之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
在众多珍贵文物中,汉代织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堪称镇馆之宝。这件织锦1995年发现于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锦面绢里,为五重平纹经锦。织锦结构复杂,工艺精湛,上面织有星纹、云气纹及孔雀、仙鹤、避邪、老虎等瑞兽纹,上下每两组循环花纹之间贯穿小篆体“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该织锦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不仅展示了汉代高超的纺织技术,更体现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红山公园:乌鲁木齐的城市象征
红山公园是乌鲁木齐的标志性景点,因山体由紫色砂砾岩构成而呈现红褐色,故得名“红山”。据地质研究,红山是在距今约八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时期,同天山一同崛起的。山上有珍奇的化石资源,曾发现了距今2.7亿年前的古鳕鱼化石和酷似人类鞋印的化石。
传说与历史:红山的前世今生
关于红山的由来,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代,一条赤色巨龙从博格达山上的天池逃出,在这里被王母娘娘追上后拦腰一剑砍断。被砍断的两段红色巨龙化作了两座山,西边的是雅玛里克山(又称妖魔山),东边的就是红山,而王母娘娘的宝剑则变成了乌鲁木齐河。
尽管这是传说,但从航空勘探所拍摄的地形照片上观察,红山和雅玛里克山确实是一个整体,只是因为地层断裂,才被分割成两座昂首相望的山峰。从红山顶上向东眺望,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石头山从博格达山峰蜿蜒而下,一直延伸到乌鲁木齐河边,山脉突断,山头矗起,恰似巨龙昂首。
正因为红山峥嵘险峻,又是博格达山的一部分,再加上这个神奇的传说,红山一直被人们视为圣地,当地人们把它作为遥祭博格达山的地点。也正如此,虽然红山的海拔只有910.6米,相对高度也仅60米,但它却是现代乌鲁木齐的标志和象征。
文化遗产:红山的历史印记
红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当时就在红山修建了一座庙宇,人称“红庙子”。后来游牧民族又在红山顶上筑起祭祀神灵的“敖包”,牧民远远看见敖包,都要下马行礼。1779年以后,乌鲁木齐地方官又在红山顶上相继修建了“玉皇庙”,在红山脚、下修建了“大佛寺”、“北斗宫”、“地藏府”等庙宇,并规定每年农历4月15日举办红山庙会,庙会时,这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1785年和1786年,乌鲁木齐连续两年洪水成灾,红山附近的居民损失惨重,因此谣言四起:说红山和对面的雅玛里克山正在相互靠拢,一旦相接两山之间滚滚北去的乌鲁木齐河就会被堵塞,乌鲁木齐就会变成一片汪洋大海。
清乾隆53年(1788),清都统尚安在红山之巅建造了一座九级青灰“镇龙宝塔”它与雅玛里克山的宝塔遥相呼应,成为两位母亲的标志和象征。清代红山山麓修建有大佛寺、北斗宫、地藏寺等宗教建筑,山上曾修建玉皇庙,乌鲁木齐都统每年春日,要在红山顶上,遥祭博格达峰。博格达山为新疆镇山,载在礼典,每岁清明前后,由京颁藏香,令巡抚祭于红山。
绿化奇迹:从荒山到公园
1949年9月26日,新疆和平解放后,为了恢复红山名胜,广大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1956年,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提出绿化红山的初步规划,1958年成立了“红山修建委员会”,动员全市各族职工、群众、党团员、学生和解放军官兵上山植树造林,凿石换土,修渠引水,修路架桥,建造园林景观。
红山是座石山,土层太薄,无法种树。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接连几个春天,青年学生、军人用面盆书包等工具运土上山,植树绿化红山。没有土、没有水,就用抬把子、土筐子把土运上山;用水桶、脸盆盛水给树苗浇水.
为改变荒山面貌各族青年汗洒红山
后来终于在红山东、西区建立了庞大的水泵工程,抽水上山进行人工浇灌。
1981年成立了红山公园筹建办公室,直属乌鲁木齐市园林处领导,负责红山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
就这样,2.5 亿年前形成的的紫红色沙岩披上了翠绿的新装。
1985年,一个以200多年历史的镇龙宝塔为核心的山丘公园诞生了,这就是现在的红山公园。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期乌鲁木齐红山公园,一位母亲和自己的孩子的照片
如今的红山
如今,红山已经成为乌鲁木齐繁荣发展的象征,是一座集旅游观光、古典特色、人文内涵、体育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山体公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乌鲁木齐市新十景之一。
红山公园实行的是免费游览,这里已经成为了很多新疆人日常出游的好去处。
现公园内有“塔映斜阳”、“虎头赤壁”、“古楼揽星”、“卧龙喷泉”、“石碑英烈”、“双鹿迎宾”、“佛庙云烟”、“吉坛遥祭”、“南湖泛舟”、“绿化石雕”、“揽秀园”等十几个颇具古典传说的风景点。
塔映斜阳
200多年来,经历了塞外风雪侵袭和多次强烈地震的摇撼,红山塔依然完好无损,巍然屹立于红山之上,“塔映斜阳”也成了乌鲁木齐著名的旧八景之一,清代诗人宋伯鲁有诗赞红山塔:“流水马声双槛外,夕阳塔影两山尖。1988年9月19日,乌市园林部门将该塔涂成了红色。迄今,红山塔是红山上仅有的清代建筑了。
远眺楼
远眺楼位于红山最高处,登上楼顶“万景俱从一阁收”,远眺天山群峰美不胜举,近看繁华市容尽收眼底。
石碑英烈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在红山写下:“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起,酒鳞起”的诗句。为纪念他的伟绩,在红山宝塔侧塑立了他的雕像,安放了禁毒铜鼎,红山成为新疆第一个禁毒教育基地。
大佛寺
红山的古庙群建于1797年,由山门、大雄宝殿、藏经阁、厢房组成,神像有释迦牟尼、弥勒佛、观世音、地藏王、四大金刚、十八罗汉等。红山的古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
吉坛遥祭
乌鲁木齐的红山嘴,以其雄伟陡峭和特有的朱红色泽,被古人视为神山。唐朝中宗景龙三年,就曾在山上建过“龙兴西寺”,明朝在乌鲁木齐游牧的蒙古族厄鲁特部落也在山上用石头堆起“鄂博”,过往的人必肃然下马行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始,地方官员每年都要率众登上红山虎头峰,遥对巍峨的博格达峰,举行三拜九叩的祭山仪式,吉坛即据此情景所建。
南湖泛舟
红山脚下有人工湖,水面6500多平方米,因位于红山南面,故称南湖。湖中以拱桥相隔,拱桥将湖分成东西两个部分。湖的西部架曲桥,连着一座小巧玲珑的石亭,上刻九条龙,定名“九龙亭”,刻有鹿、鹤、凤凰、孔雀、鸳鸯、鲤鱼和大雁等浮雕、柱上楹联为“山头汨漱流沙远,
如今的红山公园,不仅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城市公园,更承载着乌鲁木齐人的集体记忆。公园内“塔映斜阳”、“虎头赤壁”、“古楼揽星”等景点,无不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而红山塔作为红山上仅存的清代建筑,见证了乌鲁木齐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红山公园,一静一动,一文一景,共同构成了乌鲁木齐的文化地标。它们不仅是游客了解新疆的窗口,更是乌鲁木齐人精神文化的寄托。如果你来到乌鲁木齐,不妨花上一天时间,先去博物馆感受新疆厚重的历史,再去红山公园领略乌鲁木齐的自然之美,相信你会对这座城市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