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邮品上的苏州非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邮品上的苏州非遗

引用
1
来源
1.
http://cj.sina.cn/articles/view/2760296044/a486c66c01901ee36?finpagefr=p_104

苏州,这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不仅以其古典园林闻名于世,更是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从春节到元宵节,再到端午节,从昆曲到古琴,从桃花坞木版年画到宋锦、缂丝,苏州的非遗文化在方寸之间的邮票上得到了生动展现。本文将通过邮票这一独特视角,带您领略苏州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达到44项,为世界第一。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并不断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截至202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苏州非遗项目(含扩展项目)共计33个,其中民间文学2个、传统音乐3个、传统戏剧3个、曲艺1个、传统美术6个、传统技艺12个、传统医药1个、民俗5个。

邮票,仅方寸之小,却可观世界之大。笔者从事邮品收藏40多年来,一直在找寻这块方寸之地上的苏州元素。这些具有苏州非遗元素的邮品以生动的方式传播了苏州的非遗文化,值得我们好好欣赏和品味。

春节是内涵最深厚、内容最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一般从除夕开始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张贴年画是一项重要年俗。传统年画大多含有祝福更新的意义。代表中国江南年画特色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始于明代,盛于清雍正、乾隆年间。印刷方法兼用着色和彩色套版,风格秉承精细的传统木版插图和秀雅的苏绣艺术,清代中叶后部分作品吸收欧洲铜版画技法。以祈福纳祥、驱凶避邪、时事风俗、戏曲传说等为题材(图1,2004-1《桃花坞木版年画》特种邮票小全张主体部分)。


图1

元宵节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上元节。应景食物有年糕、饺子、汤圆(亦称元宵)等,南北方风俗有所差异。常举行赏花灯(图2,2018-4《元宵节》特种邮票第2枚“赏花灯”,全套邮票由苏州画家李涵设计)、猜谜语、踩高跷、划旱船等各种娱乐和杂耍活动。因当晚张灯结彩,间有放烟火、舞龙灯等,故又名“灯节”。


图2

“赏花灯”邮票前景最大的亭台楼阁灯为融扎糊、剪纸、绘画、装饰等于一体的苏州灯彩,原物由苏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制作。其继承扎、糊、剪、绘、饰等传统技艺,擅长以精、细、美的独特技法,扎制出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草鱼虫和具有苏州古典园林风格的亭台楼阁灯彩,结构巧妙、雅致秀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地、各民族世代相承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在中国的44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具有苏州元素的项目有昆曲、古琴等8个。

2008年11月上旬,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决议,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生效前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90个项目(其中有中国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4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前,昆曲和古琴艺术分别于2001年、2003年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古琴(图3,2006-22《古琴与钢琴》特种邮票第1枚“古琴”),因历史悠久故称,中国古代“八音”乐器之一。演奏手法繁复,音色古朴典雅,富有韵味。明琴家严澂在故乡常熟虞山以京师沈大韶之长补琴川派之短,首创具有“清、微、淡、远”琴风的虞山琴派。后继承其琴艺者不断创新和丰富,形成飞腾绮丽、气象恢宏的艺术风格。虞山琴派成为重要的古琴艺术流派。


图3

昆曲,元末流行于昆山一带的民间南戏腔调,经顾坚等人整理加工,明初已有“昆山腔”之名。至嘉靖年间,魏良辅等吸收海盐、弋阳等声腔和当地民间曲调再加丰富,曲调舒徐婉转,称“水磨调”。伴奏乐器有笛、箫、笙、琵琶和鼓、板、锣等。表演注重动作优美,舞蹈性强,具有独特的风格。昆曲舞台艺术创造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民族表演体系。万历年以后流传各地,对许多地方戏剧影响深远。传统剧目有《浣纱记》《牡丹亭》《长生殿》等(图4,2010-14《昆曲》特种邮票第1枚“浣纱记”)。


图4

“浣纱记”邮票根据《浣纱记》中《寄子》一出设计。春秋时,越国被吴国击败,吴大夫伍子胥劝吴王夫差乘势灭越遭拒,并渐被疏远。伍子胥预料吴国必亡、性命难保,借机携子至齐托寄予故友鲍氏。

吴王夫差十二年(前484年),伍子胥被夫差赐剑自杀,尸投胥江,相传时值五月初五。吴地百姓纷纷划舟四处寻尸,为防水族食尸,遂用芦苇叶包裹糯米饭团后抛入江中。以赛龙舟、包粽子等为主要内容的苏州端午习俗因此形成,成为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图5,2001-10《端午节》特种邮票第1枚“赛龙舟”)。


图5

端午节流传广泛,起源说法不一,大多认为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苏州端午习俗较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早200余年。2009年,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除了端午节,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非遗项目还有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和中国篆刻等20多个。

苏州宋锦和苏州缂丝的织造技艺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锦是宋代发展起来的织锦,因主要产地在苏州,故称“苏州宋锦”。宋锦织造工序复杂,需要先将蚕茧缫制成蚕丝,蚕丝按经线和纬线不同的工艺进行加工,并染成不同颜色,后根据织物的经纬密度和纹样进行织造。其纹样丰富,配色淳朴,有龟背纹、绣球纹、剑环纹、古钱套、席地纹等四方连续的图案,也有朱雀等动物图案和百吉等字形图案(图6, PF268《丝绸古镇——盛泽》普通邮资信封上的邮票。注:邮票左侧图案为宋锦)。


图6

缂丝,亦称“刻丝”。因主产于苏州,故称“苏州缂丝”。南宋时苏州缂丝业繁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缂丝织造技艺极高,以细蚕丝为经,色彩丰富的蚕丝作纬,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故纬丝不贯穿全幅,而经丝则纵贯织品,即旧时所谓“通经断纬”。成品花纹正反两面如一。题材多系仿制古代人物、山水、花鸟等主题的画作(图7,2017-17《凤(文物)》特种邮票第5枚“明·缂丝凤穿牡丹团花”)。


图7

位于太湖之滨的吴中区香山,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建筑工匠蒯祥出生于此。他曾负责建造北京故宫三大殿和长陵、裕陵等建筑(图8,1998-20《故宫和罗浮宫》特种邮票第2枚“故宫太和殿”)。从此,以木匠领衔,集合了泥水、油漆、堆灰、雕塑、叠山、彩绘等古典建筑各工种的工匠群体香山帮闻名于世。香山帮传统建筑技艺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上述宫廷建筑,明清时期的苏州古典园林也多为香山帮的杰作。


图8

1997年和2000年,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图9,T96《苏州园林——拙政园》特种邮票第4枚“远香堂与倚玉轩”)、留园(图10,T56《苏州园林——留园》特种邮票第3枚“涵碧山房秋色”)、网师园(图11,2003-11《苏州园林——网师园》特种邮票)、环秀山庄和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退思园(图12,PF281《同里退思园》普通邮资信封上的邮票)作为文化遗产先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称:“没有任何地方比历史名城苏州的九大园林更能体现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理想,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理想的杰作。”


图9


图10


图11


图12

中国篆刻,镌刻印章的通称。因印文一般采用篆书,故称“篆刻”。先秦及汉、魏时期由印工镌刻,艺术成就颇高。隋、唐后各有时代特点和风格。明清以来,文人士大夫中研讨篆刻之风益盛,出现很多篆刻家和流派。

文彭(1497—1573),明篆刻家、书画家。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长子。继承家学,善书画,而精于篆刻,讲究六书,风格工稳秀媚。与何震并称“文何”。传世作品有“琴罢倚松玩鹤”等(图13,2024-3《中国篆刻(二)》特种邮票第1枚“琴罢倚松玩鹤·文彭”)。


图13

汪关(生卒年不详),明末篆刻家。名东阳,字杲叔,后得汉铜印“汪关”,更名关,字尹子,歙县(今属安徽)人。寓居娄东(今江苏太仓)。刻印专宗汉法,不染时习,善用冲刀,精严沉稳。圆朱文点画交错处的“焊接点”,为其所创。传世作品有“子孙非我有 委蜕而已矣”等(图14,2024-3《中国篆刻(二)》特种邮票第3枚“子孙非我有 委蜕而已矣·汪关”)。


图14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2022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碧螺春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5,江苏苏州流动邮局“倷好 碧螺春”数字化防伪邮资机宣传戳)。


图15

碧螺春,俗称“吓煞人香”,是中国著名绿茶之一,主产于苏州太湖洞庭东山、西山。碧螺春的叶片呈螺状卷曲,茸毛显露,色泽青翠、光润。相传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康熙皇帝南巡至苏州,饮后大悦,赐名“碧螺春”。碧螺春的制作技艺主要有采摘、拣剔、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等。其茶汤清澈鲜绿,清香持久,回味甜醇。

作为一种文化活动,集邮素有“联谊、聚财、益智、怡情”四大好处,通过收集和研究邮票,可以更好地了解邮票背后的历史。在收藏邮票和其它邮品的同时,对其进行研究也是集邮非常重要的部分,一个完整的集邮过程必须对每个邮品都加以注释。虽然现在大众集邮的热度有所下降,但选择自己喜欢的邮品进行收藏和研究,从而获得快乐,这才是集邮的真正意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