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导血管识别技术国际标准制定,引领全球生物特征识别发展新方向
中国主导血管识别技术国际标准制定,引领全球生物特征识别发展新方向
近日,在意大利弗利举行的ISO/IEC JTC1 SC37工作组会议上,由中国提出的《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样本质量 第9部分:血管数据》国际标准提案被一致同意为预工作项目(PWI),浙江大学郑音飞教授担任该项目领导者。这一进展标志着中国在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尤其是血管识别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并在全球范围内引领相关国际标准的发展。
血管识别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基于手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吸收近红外光,形成静脉血管图像,再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进行特征提取和比对。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因为人的手掌静脉和表皮下静脉毛细血管特征是独一无二的,难以伪造。相比传统的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血管识别技术的识别精度更高,静脉识别的识别点能达到指纹的3-5倍。
中国在血管识别技术领域的突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体现了中国在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其次,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将为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最后,这一突破也将推动血管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公众提供更安全、便捷的身份认证方式。
血管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在智能汽车领域,静脉识别技术已被用于开发“手掌钥匙”,用户只需在汽车的B柱处挥一下手就能实现解锁。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安全性,还改善了用户体验。在医疗领域,血管识别技术被应用于心脏疾病早期筛查和诊断,通过AI技术实现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的全自动分析,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效率。此外,血管识别技术还可用于高安全性的身份认证,有效防止身份盗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血管识别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金融领域,这种高安全性的生物识别技术可以用于支付验证;在安防领域,可以用于重要场所的访问控制;在医疗保健领域,可以用于患者身份验证和健康管理。血管识别技术的未来发展值得期待,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突破将为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