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人脸识别安全漏洞频发,如何防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人脸识别安全漏洞频发,如何防范?

引用
百度
11
来源
1.
https://cloud.baidu.com/article/3345735
2.
https://cloud.baidu.com/article/3340004
3.
https://blog.csdn.net/mickey2007/article/details/138216445
4.
https://cloud.baidu.com/article/3046492
5.
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69073
6.
http://www.legaldaily.com.cn/sylm/content/2024-09/20/content_9058006.html
7.
https://www.lidd.cn/post/12671.html
8.
https://www.tkww.hk/a/202409/09/AP66de413be4b0519806a34a6b.html
9.
https://www.qianxin.com/news/detail?news_id=11686
10.
https://www.yy.gov.cn/art/2024/6/5/art_1229131761_59085684.html
11.
https://www.ihr360.com/hrnews/20241240667.html

人脸识别技术以其便捷性广泛应用于手机解锁、门禁系统、金融支付等多个领域。然而,随着技术的普及,其安全性也面临严峻挑战。近日,一项由RealAI(瑞莱智慧)团队进行的测试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一副简单的打印眼镜竟然能在15分钟内破解19款国产手机的人脸识别系统。

01

技术原理与安全漏洞

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技术,通过分析人脸图像中的特征信息(如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的形状、大小、位置等)来进行身份识别。其原理主要依赖于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技术,通过摄像头等设备采集人脸图像,利用算法提取面部特征,并与已存储的人脸模板进行比对,从而判断身份。

尽管人脸识别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光照变化、表情变化、遮挡物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人脸识别的准确性。此外,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问题也是人脸识别技术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02

安全防护措施

技术升级:从2D到3D

RealAI团队的测试结果表明,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安卓手机采用的是基于2D图像的人脸识别技术,其安全性相对较低。相较于苹果的3D结构光技术,2D人脸识别在特征采集和识别精度上存在明显不足。

手机厂商应加快升级人脸识别技术,采用更加安全可靠的3D结构光或红外识别技术,提高识别精度和安全性。同时,优化活体检测算法,提高对抗样本攻击的防御能力。例如,引入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如指纹、虹膜等),形成多重防护。

政策法规:规范使用与保护

为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2023年8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中提到,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必须遵循“最少使用”和“最小存储”。“最少使用”是指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实现相同目的或者达到同等业务要求,存在其他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方案的,应当优先选择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方案。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兵认为,目前就制度设计上而言,我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制度的设计已经相对完备,许多地方已取消了人脸识别系统,但是仍有部分主体还没有完全落实制度。陈兵提醒,在人脸采集、使用中仍应秉持“非必要不采集、不使用”原则,当前在《征求意见稿》出台前,行政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人脸识别技术使用的监督检查,可以对一些本不必使用人脸识别系统的场景予以制止,严格规制人脸识别系统的使用,只有出于公共利益目的、国家安全目的,才可以采集、使用人脸信息。

03

个人隐私保护

在技术防护之外,个人隐私保护同样重要。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防护建议:

  1. 使用遮挡物来隐藏面部特征:遮挡物如帽子、墨镜等可以有效阻挡人脸识别算法的识别。

  2. 调整照片的元数据信息:修改照片的元数据,如日期、地理位置等,可以使其在人脸识别数据库中无法匹配到真实身份。

  3. 避免在公共场所使用具有面部识别功能的设备:尽量避免在公共场所使用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设备,以减少自身被追踪和监控的风险。

  4. 使用特殊的面部伪装技术:可以使用专门设计的面具或贴纸,使自己的面部特征在摄像头中变得不可识别。

  5. 选择光线暗淡或背光的环境进行活动:光线暗淡或背光的环境可以有效阻碍人脸识别算法对面部特征的识别和匹配。

  6. 避免在社交媒体上上传真实照片:不要在社交媒体上上传真实照片,以免被人脸识别技术用于追踪和识别。

  7. 使用人脸扭曲工具:人脸扭曲工具可以对面部进行扭曲处理,使其在人脸识别系统中无法被准确匹配。

  8. 随机化个人面部特征:可以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随机面部特征作为面部识别技术的输入,以干扰其准确性。

  9. 定期更新个人面部特征:通过定期改变发型、化妆等方式,可以改变个人面部特征,增加识别的难度。

  10. 避免面部特征信息泄露:尽量避免将面部特征信息泄露给第三方,以防止其被滥用于人脸识别技术。

  11. 使用专业的反人脸识别工具:可以使用专门的软件或硬件工具来反制人脸识别技术的检测和识别。

  12. 加强密码和账户安全:增强个人密码和账户安全意识,避免个人面部特征被用于非法访问。

  13. 倡导隐私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积极参与倡导隐私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维护个人隐私权益。

  14. 关注并使用新的隐私保护技术:关注并使用新的隐私保护技术,如面部混淆技术、干扰技术等,增强个人隐私的保护能力。

  15. 培养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培养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不仅关注自身隐私安全,也要积极参与社会隐私保护事业。

04

未来展望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生物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通过深入了解其原理、应用场景及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这一技术的脉搏,推动其在智能社会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为技术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专栏作家,我们呼吁业界同仁共同努力,加强技术研发和合作,共同应对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安全挑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