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致癌再添新证:从歌手傅松离世看槟榔产业之困
槟榔致癌再添新证:从歌手傅松离世看槟榔产业之困
2024年9月,36岁的歌手傅松因口腔癌不幸离世。这位曾以《爱错》等歌曲走红的歌手,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一直在与口腔癌作斗争。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的病情与长期嚼食槟榔有关,并呼吁公众“珍惜生命,远离槟榔”。傅松的离世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槟榔致癌性的关注。
事实上,傅松并非个例。2025年1月,湖南42岁博主“雨虹”因口腔癌离世,她生前也曾多次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因嚼槟榔导致口腔癌的经历。2022年,河南平顶山45岁的陈先生因口腔癌接受手术,原因同样是长期嚼食槟榔。这些案例都在警示着人们:槟榔与口腔癌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联系。
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就将槟榔列为一级致癌物,与烟草、酒精等并列。研究发现,槟榔中的槟榔素和槟榔碱具有潜在的致癌性。长期咀嚼槟榔会导致牙龈退变、口腔溃疡、黏膜下纤维化等口腔疾病,从而增加患口腔癌的风险。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副主任李志强指出,长期食用槟榔会对人体造成多种伤害,且大多难以修复。
在全球范围内,约有6亿人日常食用槟榔,其中中国就有超过1亿人。在印度等槟榔流行国家,口腔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在中国,槟榔的消费主要集中在湖南、海南等地区。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胡雪清曾撰文称,湖南人嚼食槟榔已有约400年历史。
然而,槟榔产业在中国的规模不容小觑。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中国卷烟及槟榔市场蓝皮书》,2019年至2023年,中国槟榔制品销量市场整体规模约为145.0亿包,销售额约合计2900亿元。在海南,槟榔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年产值可达146.8亿元。在湖南,槟榔产业深加工年营收400余亿元,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就业500余万人。
面对槟榔带来的健康隐患,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进行管控。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研究显示,全球由无烟烟草和槟榔导致的口腔癌病例约占病例总数的三分之一。在中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5%以上。因此,减少无烟烟草及槟榔消费的预防策略至关重要。
在中国,多个省份和地区已出台政策禁止或限制槟榔销售。浙江省义乌市等地永久性禁售食品包装和标签标识的槟榔制品;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成都市新津区等多地明确要求食品经营场所不得销售槟榔及槟榔制品;江西省南昌市规定食品经营者禁止将槟榔作为食品销售。福建省厦门市自1996年起就全面禁止槟榔的生产、销售和食用。
在监管压力下,槟榔企业开始谋求转型。一些企业尝试调整产品口感,减轻对口腔的刺激,甚至将槟榔制成类似口香糖的胶果形态。同时,挖掘槟榔的药用价值、强化食用安全风险评估、改进加工工艺等,或已成为槟榔企业看清形势后的必然选择。
2024年11月,海南省儋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联合发布通告,严禁在耕地上种植槟榔等多年生非粮食作物。这表明,政府正在从源头上控制槟榔的种植面积。同时,多地市场监督管理局也提醒告诫称,槟榔及槟榔制品不属于食品,不得在食品经营区域陈列、摆放、销售。
槟榔产业的未来走向尚不明朗。一方面,槟榔的致癌性已得到科学证实,对公众健康的威胁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槟榔产业涉及数百万从业者的生计问题,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与公众健康,成为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政府监管的加强,槟榔产业将不得不进行深度调整。或许有一天,槟榔将以一种更安全、更健康的形式存在,但在此之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谨慎对待这一“美味”的诱惑,珍惜生命,远离槟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