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除夕习俗再添光彩
春节申遗成功,除夕习俗再添光彩
2024年12月4日,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骄傲的日子——“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44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也是全球首个以“节日”形式入选的非遗项目。
作为春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夕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从北国雪原到南疆海岛,从东部沿海到西部高原,各地的除夕习俗各具特色,共同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
除夕习俗的地域特色
在东北,除夕前夕家家户户就开始熬制腊八粥,祈求来年丰收。餐桌上,小鸡炖榛蘑、猪肉炖粉条是必不可少的硬菜。夜幕降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有的还会特意包入硬币,寓意来年财运亨通。
华北地区则有泡腊八蒜的传统,除夕夜的饺子蘸上腊八蒜,别有一番风味。在北京,腊月二十三祭灶是重要仪式,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希望他在天宫多说好话。除夕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贴上春联和年画,营造喜庆氛围。
华东地区的除夕则以蒸年糕为主,寓意“年年高”。山东人还会在饺子里包入红枣或栗子,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福建闽南地区则有“筅尘”习俗,除夕前要彻底打扫房屋,寓意辞旧迎新。
华南地区的除夕则充满了热带风情。广东人喜欢逛花市,挑选桃花、年桔等寓意吉祥的花卉。年夜饭上,白切鸡是必备佳肴,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广西壮族则会举办歌圩,青年男女对歌、抛绣球,增添节日气氛。
西南地区的除夕则更具民族特色。四川人喜欢围炉吃火锅,象征红红火火。贵州苗族会举办芦笙会,侗族则有“行年”活动,增进族人感情。云南白族则会放高升,祈求步步高升。
西北地区的除夕则充满了豪迈气息。陕西关中地区有耍社火的传统,表演者装扮成历史人物,演绎民间传说。陕北人则喜欢跳秧歌,有时还会举行“转九曲”活动,祈求消灾祈福。
除夕习俗的文化价值
除夕习俗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节日庆祝方式,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和哲学理念。
首先,除夕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伦理价值。春节正值立春前后,许多习俗如贴春联、喝春酒等都与自然时序紧密相连,展现了中国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活态度。
其次,除夕是维系亲情、强化家庭伦理的重要时刻。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想方设法回家与亲人团聚,共度除夕。年夜饭不仅是美食的盛宴,更是亲情的凝聚。守岁、拜年等习俗,强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传承了尊老爱幼的美德。
此外,除夕习俗还促进了社会和谐。通过相互拜年、赠送礼物等活动,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营造了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
最后,除夕还是展示中国生活美学的舞台。春联、年画、剪纸、灯笼等民俗艺术品,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这些艺术形式不仅美化了生活环境,更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可,更是对全人类文化遗产的丰富。除夕作为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魅力,必将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一抹亮丽的中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