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如何逆袭明朝?
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如何逆袭明朝?
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如何逆袭明朝?
战争背景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名誓师,正式向明朝宣战。后金大军接连攻陷明朝辽东重镇抚顺、清河,掳掠人畜30余万,马9000余匹,战甲7000副。一时间风声鹤唳,边警四起,大明苦心经营的辽东边防体系面临崩溃的危险。
东北有事,明朝皇帝决议毕其功于一役,举大兵征讨。有着“万历三大征”胜利的明朝君臣,对顺利讨灭建州是有着自信的。之所以之前放任不管,一是因为建州表面上还尊奉明朝为宗主国,二是因为明朝财政出现了问题,不想轻启战端,縻费国用。如今,建州越发肆无忌惮,明朝如再不能制,东北将不为明朝所有了。
战役准备
明朝廷议,以“熟谙辽事”为由,任命杨镐为兵部右侍郎兼辽东经略,成为明朝对后金作战的统帅。杨镐赞务军机,拟定了“四路出兵,分进合击”的战略计划,集合了明朝88000多人的精锐部队,加上叶赫部落和朝鲜国的援军,总人数超过10万人,号称47万大军,浩浩荡荡,要一举踏平辽东。明朝君臣对此战的预期是相当乐观的,毕竟当初百战之余的日本都被赶下海去,这次又集中了辽东骑兵、戚家军等成名已久的军队,还有刘挺、杜松等当世名将坐镇,杀他一个区区建奴,简直是用牛刀来杀鸡的感觉。
所以,后世之人总说明朝“四路出兵,分进合击”的战术是造成大军溃败的主要原因,而制定这样的作战方针的指导思想,却是蔓延于明朝上下的轻敌思想。他们大概都以为,努尔哈赤这样的跳梁小丑,只要天朝大兵一到,还不是束手就擒?这种轻敌的思想不仅存在于庙堂筹划,更是弥漫于出征的大军之中,导致明军从开拔之日起,就遇到了种种不顺,而在战斗过程中,各部之间绝少联系和沟通,各自为战,最终一败而不可收拾,酿成了堪比条顿堡森林之战的灾难性后果。
战斗过程
明朝军队士兵是有理由骄傲的,这是一支创造了赫赫武功的军队,较之唐代也不遑多让。明太祖平天下,定下的“卫所制度”,其实也就如唐代的府兵制,不过是名称不同而已。大的兵区叫做“卫”,小的兵区叫做“所”。明代的卫所,就如唐代的府。明太祖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这用什么方法呢?那就是卫所制度了。当时每一兵区,设在一个府里的叫做“所”,连着两个府的叫做“卫”。大约以5600人为一卫,1128人为一所,112人为百户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遇到出兵打仗,由朝廷派一个将军,叫做“总兵官”,所带的就是卫所军队。战事结束,总兵官把兵权交出,军队回归卫所。平时猥琐军给田让他们耕种,国家也不收他们的赋税。你看,这种制度跟唐朝的府兵制一样。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卫所制不好,把军户牢牢地禁锢在了土地之上,后来天下太平了,这些军户就成了那些军官们的生产奴隶,哪里会有什么战斗力?可是这都是在明朝晚期才出现的情况,在明朝早期,依靠着这种军事制度,打出了不比唐朝军功差多少的战绩。可是,每一种制度,只要推行两三百年,总是要出问题的。明朝大体已经过了两三百年的太平日子,无论当初的制度怎么好,也会腐化,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么长时间没有紧张的战事,人们的精神就不会懈怠下来,会放松下来。
到了1619年,朝廷突然要说东北用兵,让各地卫所按照祖制开拔。按照制度,这种阵仗,属于国战,要全国平均分调,不是随便单从某一地方调发。于是,云南调500,四川调1000,他们到北京的路程就已经很远了。全国各地的兵卒,几十万人集中到中央,早已是全国骚动。而且,他们之间的风俗、习惯、语言、面貌都是陌生的,还不曾组织在一起训练过。打开武库,里面所藏的兵器衣服,不知道是多少年前就做好储存在那里的。拿出来一看,铁也生锈了,衣服也炸线了。大军开拔在即,军械如此不堪,这事该怪谁呢?
当然不能怪政府,这么长时间不打仗,总不能常年隔上两三年就要做几十万套军装摆在那里让他们一次一次的发霉吧?明朝国家的本来就是农业财政,国用向来就不富裕,哪儿能由得这么浪费呢?于是,那些从南方来的士兵,只是听说辽东地方很冷,他们也毫无办法就把这些破烂军装领回来穿上。大家想换一套合身的,也很难办到,大多数都是勉强马虎穿上。
兵部的折子下来了,要求大兵立刻开拔,不然几十万士兵,人吃马嚼的,一天天的花费不是个小数字。朝廷是希望早一点打完,就少花一点钱。打这种蛮夷部落,根本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根本就抢不到多少财富。大明朝要花钱的地方多了,在这个地方少花一点是一点。所以,兵部大员们罔顾实际,就照着数字来分配军需,够数了就催促即刻出发。
大军要出发,总要祭旗,这是规矩。明军这次决定杀一头牛,这是来回折腾了很久,这头牛就是杀不死。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武库的刀藏的太久,生锈了钝了,所以连牛都杀不死了。祭旗用的刀,应该是拣好的用的,于此可知,普通士兵手中发下来的武器是什么成色了。
明军这边仓促集结,然后又仓促出发,还带着骄傲轻敌的情绪,在一个不适合作战的月份,1619年农历2月份,就这样走入了茫茫大雪原。
我们再来看看建州女真的后勤情况。
他们戴的帽子,两边可以遮下,直从耳朵到下巴,脸上就只露出两个眼睛和一张嘴,这在东北的天寒地冻的环境中,是很好用的。后金的骑兵传的军装是马褂,长袍一面开衩,骑上马,就把另一面的里襟搭过来,盖住两条腿。可是明军骑兵的服装,骑上马,膝盖就要露出来了,很容易冻僵。再比如后金骑兵的马蹄袖,刚好可以保护他们伸出来握住马缰绳的手指。明军士兵有的来自云南,有的来自广东,自生以来,都没有见过雪,自然也不会注意到这些情况。
所以,当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军队调到了北京,穿上了那些旧军装,然后再调到关外,风雪寒冻,精神上怎么能够昂扬起来?
但不管怎样,明军还是开拔了。他们的进攻目标是后金都城赫图阿拉。
我们事后来看,如果明军集中兵力以最短的进军路线发动突袭拿下此城是为上策。再不然,明军可依靠数量上的优势相互策应,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以守为攻,逐步缩小包围圈,也是一个稳妥的方法。可是杨镐智穷才短,竟搬出他在朝鲜战场的蔚山之战中已经失败的那套打法:把明军,包括朝鲜和女真叶赫部援军共11万余人分成四路,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赫图阿拉发动向心进攻。其中山海关总兵杜松的西路军和开原总兵马林的北路军为主力,辽东总兵李如柏指挥的南路军与赫图阿拉距离最近,却并不负担主要作战任务。东路军辽阳总兵刘綎兵少器劣,道路险远,处境最为尴尬。
当时,朝鲜兵元帅元帅姜弘立还曾问刘綎:“然则东路兵甚孤,老爷何不请兵?”刘綎无奈地回答:“杨爷(杨镐)与俺自不相好,必要致死。俺亦受国厚恩,以死自许……”姜又问:“进兵何速也?” 刘綎回答:“兵家胜筹,惟在得天时、得地利、顺人心而已。天气尚寒,不可谓得天时也,道路泥泞,不可谓得地利也,俺不得主柄,奈何?”可见,当时军中人物,并不是没有人看到这些不利因素,可是都在明朝君臣弥漫的轻敌情绪中,这些意见都被过滤掉了。
明朝西路军和北路军是进攻主力,他们从沈阳和开原出发,向赫图阿拉推进。努尔哈赤采取了“以小胜大”的策略,利用地形优势设下埋伏。他指挥八旗军队灵活机动,充分发挥轻骑兵的特点,迅速围攻明军。明军在面对八旗军的攻击时,士气低落,指挥混乱,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
战斗持续数日,努尔哈赤的军队不断发起突袭,造成了明军的重创。最终,明朝统帅李成梁被迫撤退,努尔哈赤则趁机追击,进一步扩大胜利的成果。经过这场战役,努尔哈赤不仅消灭了数万明军,还大幅提升了自己的威望和实力。
战局分析
萨尔浒之战的胜利,标志着努尔哈赤与他的八旗军队的崛起,也为后金政权的建立铺平了道路。这一胜利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更在政治和民族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后,努尔哈赤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女真民族的凝聚力。在经过长时间的战乱和内部矛盾后,女真各部落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开始团结一致。这种民族的团结,为清朝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女真族的士气高涨,纷纷投身于对抗明朝的战斗中。
历史影响
萨尔浒之战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成功,更是战略和战术上的深思熟虑。努尔哈赤的成功在于他具备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厚的政治智慧。
努尔哈赤深谙兵法,他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战术。他所采用的游击战术,充分发挥了八旗军的快速反应能力,令敌人难以适应。这种灵活机动的战术,成为后来清军取胜的重要法宝。
除了军事才能,努尔哈赤的政治眼光同样值得称道。他能够迅速洞察时局的发展变化,抓住机会,通过联合周边部落、巩固自身地位,为后来的扩张打下基础。萨尔浒之战后,努尔哈赤不仅巩固了自身的统治地位,还为清朝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实力。
总的来说,萨尔浒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奠定了努尔哈赤的八旗崛起,也为清朝的建立铺平了道路。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成功,更在民族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努尔哈赤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开创了满洲民族的崛起,为后来的清朝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历史的长河中,萨尔浒之战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女真族的荣光,也预示着清朝的辉煌未来。对今天的我们而言,萨尔浒之战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