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腊起义:两宋农民起义的缩影
方腊起义:两宋农民起义的缩影
方腊起义是北宋末年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之一,发生在宣和二年(1120年)。这次起义不仅反映了两宋时期社会矛盾的尖锐性,更因其有组织、有目的的政治性特征,成为两宋农民起义的典型代表。
背景与爆发
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沉溺于声色犬马,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特别是在东南地区,朱勔负责的花石纲政策更是引发了民怨沸腾。花石纲是指用大船运输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到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这种沉重的负担最终转嫁到农民身上,尤其是靠出卖劳动力度日的赤贫者身上。
方腊,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人,世代居住在堰村。他依靠旁门左道来迷惑民众,并暗中组织贫困失业的人。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以讨伐朱勔为号召,见到官吏及其爪牙全都杀掉。百姓正苦于官吏掠夺勒索,果然到处响应。不旬日,聚众数万,从者如云,攻城夺池,自号圣公,建元“永乐”。很快接连攻陷几十座州县,部众发展到近百万,威震东南。
过程与规模
方腊起义军在漆园中誓师后,旬日间队伍就发展到十万人。方腊自称“圣公”,改元“永乐”,分置将领,并设置官吏将帅,以头巾区别等级,从红巾往上分六等。军队虽然没有弓箭、盔甲,但通过鬼神那些隐秘难测的事互相煽动,烧房舍,掠夺金帛子女,诱逼良民加入军队。
起义军迅速攻占杭州,杀死郡守,放火烧城六天,死者不计其数。凡是被抓住的官吏,都要被割肉断肢,取其肺肠,或者熬成膏油,乱箭穿身,用各种办法折磨他们,讨还血债。前线告急,情报传回京师,宰相王黼为了粉饰太平,故意隐匿不报,义军力量得以日益发展壮大。
兰溪灵山的朱言、吴邦,剡县的仇道人,仙居的吕师囊,方岩山的陈十四,苏州的石生,归安的陆行儿都率众响应起义,东南震动。吓得地方官吏听闻方腊军至,纷纷弃城而逃。
特点与影响
方腊起义与北宋末年的其他农民起义相比,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组织性。方腊不仅建立了农民政权,还设置了官吏将帅,实行了等级制度。起义军在占领杭州后,建立了政权,并组建起了有规模的朝廷制度。
方腊起义沉重打击了北宋王朝,加速了其灭亡。起义军在与宋军的战斗中,多次取得胜利,但最终在童贯的围攻下失败。在帮源的严家溪滩与宋军决战,最终失败被俘,后被押解回汴京处死。
结局与历史意义
方腊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其影响深远。它不仅反映了两宋时期社会矛盾的尖锐性,更因其有组织、有目的的政治性特征,成为两宋农民起义的典型代表。方腊起义沉重打击了北宋王朝,加速了其灭亡,对方腊起义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进行总结,突出其作为两宋农民起义典型代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