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疫情谣言:社会信任的隐形杀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疫情谣言:社会信任的隐形杀手

引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
来源
1.
https://www.chinacdc.cn/kxyj/xsdt/202412/t20241204_303098.html
2.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11-03/doc-incuuaze1172803.shtml
3.
https://drc.xizang.gov.cn/xwzx/daod/202412/t20241210_451443.html
4.
https://www.wanzhi.gov.cn/openness/grassroots/6603391/39688572.html
5.
http://jlsi.jl.gov.cn/dlx/sbdt/202403/t20240308_8880304.html
6.
https://www.cqvip.com/qk/82144a/20214/7104449849.html
7.
http://www.news.cn/legal/20240717/8351d2314086499580f986ecf22b7304/c.html
8.
https://www.henanjubao.com/2024/07-15/19234.html
9.
http://tsgw.taian.gov.cn/art/2024/3/6/art_341761_10311255.html
10.
http://www.shehui.pku.edu.cn/wap/second/index.aspx?nodeid=2112&page=ContentPage&contentid=12512
11.
https://www.dt.gov.cn/dtszf/xwfbh/202407/479b0888db144090878174634871492a.shtml
12.
https://www.huadu.gov.cn/zmhd/zsk/ga/content/post_9566894.html

2024年12月,一则署名为“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的虚假信息在网上传播,声称要开展免费助学计划和启动免费教学环节,要求家长点击链接领取资料。经天津市教委核实,该信息纯属谣言。这一案例再次凸显了网络谣言,尤其是疫情期间谣言的泛滥及其对社会秩序的严重干扰。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各类谣言如影随形,从虚假的疫情数据到荒诞的防控措施,从所谓的“特效药”到虚构的封控政策,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令人咋舌。这些谣言不仅误导公众,更严重损害了社会信任体系。

疫情谣言的传播特点

疫情谣言具有鲜明的传播特征。首先,谣言来源往往模糊不清,通常以图片或视频片段配以特定文字的形式出现,难以追溯源头。其次,借助互联网的裂变式传播,谣言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成为网络热点,影响范围极广。最后,许多谣言内容荒诞离奇,却因标题吸引眼球而被广泛传播,等到真相大白时,许多人已经上当受骗。

破坏社会信任

疫情谣言对社会信任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虚假信息的泛滥削弱了公众对政府和医疗机构的信任。例如,一些关于“疫情数据造假”“隐瞒病例”的谣言,即使被官方辟谣,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对疫情防控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谣言的传播也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一些未经核实的信息被媒体报道后,一旦被证实为谣言,会引发公众对媒体真实性的质疑。

政府与社会的应对

面对疫情谣言的挑战,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例如,多地公安机关加大了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对造谣传谣者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或刑事强制措施。同时,官方媒体和权威机构也积极发布辟谣信息,通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辨别能力。此外,一些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正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谣言监测和预警,以更高效地应对谣言传播。

然而,疫情谣言的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A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造谣门槛降低,谣言生成更加便捷,且更难识别。同时,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过载现象使得谣言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谣言监测和辟谣机制,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和辨别能力,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疫情谣言对社会信任的破坏作用不容小觑。只有通过政府、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谣言传播,维护社会秩序和公众信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