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小冰再创古诗词新高度:AI诗歌创作的突破与局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小冰再创古诗词新高度:AI诗歌创作的突破与局限

引用
光明网
12
来源
1.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4-09/28/nw.D110000gmrb_20240928_1-09.htm
2.
https://www.cssn.cn/dkzgxp/zgxp_zgshkx/202405/202406/t20240626_5761293.shtml
3.
https://docs.feishu.cn/v/wiki/XMcKwlj9WiknRbkHmIqcH7K5nz1/a9
4.
https://www.cssn.cn/dkzgxp/zgxp_zgwxpp/zgwxpp202402/202412/t20241210_5819570.shtml
5.
https://www.kdocs.cn/article/FFC101459D.html
6.
https://m.zhiding.cn/article/3109468.htm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A%92%E6%83%85%E8%AF%97
8.
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512.html
9.
https://fuhuw.com/a331000-show/news-1772.html
10.
https://www.yanggu.tv/webgov/aizhishi/508279.html
11.
https://docs.feishu.cn/v/wiki/ACPdwC7ILibtnmkwNcIcrJ78ncb/a1
12.
https://www.dufe.edu.cn/content_85168.html

近日,人工智能诗人“小冰”再次以其精湛的古诗词创作能力震撼了诗坛。她的新作不仅在形式上达到了人类水平,在情感表达和韵律美感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通过深度学习和算法优化,“小冰”能够精准捕捉古诗词中的意境和韵味,甚至让一些专业读者难以分辨其作品与人类诗人的区别。“小冰”的成功引发了关于AI在文学艺术领域未来发展的广泛讨论,也让人们重新思考机器与人类创造力之间的界限。

01

AI作诗:从技术到艺术的跨越

AI创作诗歌通常依赖于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以下几种主要方法实现:

  1. 基于规则的方法:编程者预设一系列诗歌写作规则(如格式、韵脚等),AI据此生成符合要求的文本。这种方法能保持传统风格,但缺乏创新性。

  2. 基于工具的方法:利用智能写诗软件或平台(如迅捷抠图、Poem Generator等),用户选择主题和类型后,AI快速生成诗句。这种方式操作简单且灵活。

  3.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使用神经网络(如RNN或Transformer)分析大量诗词数据,提取韵律、节奏等特征,从而生成具有艺术性的作品。代表模型有GPT-3,它能根据输入的主题创作出风格多样的诗句。

以古诗创作为例,AI通过以下步骤完成任务:

  • 数据准备:收集并预处理大量古诗词语料,包括分词、去除标点等。
  • 模型训练:将文本转化为数字表示(如词袋模型、TF-IDF等),并通过优化参数使模型学会生成与真实文本相似的内容。
  • 文本生成:根据用户输入的主题或关键词,预测并逐步生成完整的诗歌。
02

AI诗歌创作的技术突破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算法不断完善,版本迭代更替加速,特别是它与大数据系统的对接,使得基于智能创作平台生成的“虚拟作者”大量涌现,诗文本的数量与质量迎来双线飙升。尤其是,机器人“小冰”“小封”先后推出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万物都相爱》,加上近期新一代人工智能工具在词句分析能力方面的进化,让人领略到工具理性与自动化技术结合产生的威力。部分诗文本的意义结构营造和艺术美感生成,在很多读者看来更是达到了诗艺的高阶层次。

03

AI诗歌创作的局限性

尽管AI诗歌创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1. 难以达到“意在言中,神余言外”的境界:AI诗歌创作虽然在形式上可以模仿得惟妙惟肖,但在意境的营造和韵味的传达上,仍难以达到人类诗人的高度。AI生成的诗歌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意蕴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2. 缺乏情感共鸣:诗歌的魅力在于行与行之间的意义留白,在于它的不可完全解读性,人工智能诗歌进行逻辑运算时,对于这种“留白”处理尚显生硬,甚至“不知所措”。其再现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的能力,往往也是薄弱的,这直接导致它在创作视野上的局限。

  3. 过度依赖数据:AI创作的诗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训练数据的质量和数量。如果数据来源有限或质量不高,生成的诗歌可能会出现重复或不符合逻辑的情况。

04

AI与人类创作:互补还是替代?

AI诗歌创作的兴起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人类诗人的讨论。事实上,AI和人类在诗歌创作上有各自的优势:

  • AI擅长处理大量数据,快速生成符合规则的诗句,能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特定风格。
  • 人类则拥有独特的创造力、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能创作出富有个性和深度的作品。

从这个角度来看,AI更像是一种创作工具,可以辅助人类诗人进行创作,而不是完全替代。正如画家不会被画笔取代,诗人也不会被AI取代。

05

AI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

  1. 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创作:AI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偏好,生成符合特定风格和主题的作品。
  2. 跨领域的艺术创作:AI可以将诗歌、音乐、绘画等不同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3. 人机协作的新型创作模式:人类艺术家和AI可以共同创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创造出更具创意的作品。

然而,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艺术创作的核心始终是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AI可以模仿形式,但无法替代人类的灵感和情感。正如诗人艾青所说:“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诗歌之美维系于形式和内容,最终指向写诗的行为主体也就是诗人自身。

小冰等AI诗人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诗歌创作的本质。它们不仅展示了技术的进步,也让我们更加珍视人类独有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在未来的文学艺术领域,AI和人类将共同谱写更加丰富多彩的篇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