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宿舍管理员到心理守护者:高校宿管阿姨的新角色
从宿舍管理员到心理守护者:高校宿管阿姨的新角色
近日,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活动,主题是“赋能强基,聚力提升”。这场培训不仅面向辅导员,更将宿管老师纳入其中,旨在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素养。这一举措背后,折射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新趋势——宿管阿姨正逐渐成为校园心理健康的重要守护者。
从宿舍管理者到心理守护者
在上海师范大学,一项名为《危难学生“1+X”动态系统护航工作法》的创新模式正在实施。在这个模式中,“1”代表需要重点关注的危机学生,而“X”则是围绕这个学生构建的全方位帮扶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系统中不仅包括专业心理咨询师、辅导员,还特别强调了宿管阿姨的作用。
宿管阿姨为何能成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力量?答案在于她们独特的角色优势。宿管阿姨每天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行为模式有着最直观的了解。从晨起到就寝,从学习状态到人际交往,宿管阿姨都能第一时间察觉到学生的异常表现。这种“全天候”的观察视角,是其他任何工作人员都难以比拟的。
专业培训:从“门外汉”到“半个专家”
然而,仅仅依靠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守护者,宿管阿姨需要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上海师范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学校定期为宿管阿姨提供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培训,内容涵盖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危机处理流程等。通过培训,宿管阿姨不仅能识别出学生的异常行为,还能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和干预方法,成为“半个专家”。
这种培训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在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培训的宿管老师成功帮助多名学生走出了心理困境。一位宿管阿姨回忆说:“以前遇到学生情绪低落,我只能简单安慰几句。现在不同了,我知道如何倾听,如何引导他们说出内心的困扰,甚至能识别出一些危险信号。”
挑战与困境
尽管前景令人期待,但在实际操作中,宿管阿姨在心理健康工作中仍面临不少挑战。近期,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和山东淄博职业学院接连发生的两起事件,暴露出部分宿管人员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存在机械执行规则、缺乏人文关怀的问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指出,这反映出学校管理制度方面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在安全保障与合规约束之间寻求平衡。
未来展望:构建多方联动的心理健康防护网
要充分发挥宿管阿姨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需要建立一个多方联动的防护体系。首先,学校应将宿管人员纳入整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其次,完善管理制度,既要保证规则的严肃性,又要赋予宿管人员一定的灵活处理空间。最后,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心理中心-学院-宿管-家庭-社会”五位一体的全方位支持网络。
宿管阿姨的角色转变,体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革新。从传统的“问题处理”转向“预防为主”,从单一的“专业干预”转向“全员参与”,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校园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更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更加温暖、包容的成长环境。随着培训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管理制度的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宿管阿姨将成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