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高翻学院:培养国际会议口译人才的摇篮
上外高翻学院:培养国际会议口译人才的摇篮
在2023上海铂金周的会议现场,一位年轻的译员正站在讲台一侧,聚精会神地听着台上发言者的演讲。她时而快速在笔记本上画下几个符号,时而抬头用流利的英语复述刚才听到的内容。这位译员名叫王钰钦,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2022级英语口译专业的研究生。从新疆喀什的支教老师到国际会议上的专业译员,她的经历正是上外高翻学院培养国际高端口译人才的一个缩影。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在外交部、教育部、上海市政府、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的直接关心指导下正式成立。学院下设应用翻译系、译学理论系以及多个高端实践平台,目前设有汉英、汉法、汉俄、汉阿、汉朝、汉西、汉日、汉德八个语对的口译专业。2008年,上外高翻与联合国总部签署正式协议,成为联合国合作备忘录签约高校。2021年,学院当选联合国语文会议大学联络组联席主席单位,充分展现了其在国际会议口译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
上外高翻学院的培养体系独具特色。学院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充分合作,搭建多个实践平台。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口笔译教学外,还设计了涵盖不同领域的课程,如翻译概论、中西翻译简史、法律基础、时政外宣翻译、国际关系概要等。这种跨学科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不仅能够完成翻译任务,还能胜任会议组织、策划和沟通协调等工作。
在上外高翻学院,学生们需要经历严格的训练。他们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熟悉各种语料,从欧盟口译司语料库到国际高端官方会议资料,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国际知名学者访谈。课堂上,学生们围成一圈,轮流进行口译演练,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点评。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虽然枯燥,但正是这种“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帮助他们不断突破自我,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口译笔记是上外高翻学子的“秘密武器”。这种看似神秘的符号系统,实际上是高度个人化的信息编码方式。王钰钦的笔记中不仅有数学逻辑符号,还有她独特的创意,比如偶尔出现的小汽车图案。她解释说:“口译笔记讲究‘Less is more’,脑记为主,笔记为辅。只有真正理解了内容,才能做出有效的笔记。”
上外高翻学院的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接受专业训练,更有机会参与各类国际会议和活动。王钰钦就曾在上海铂金周、ITB国际旅游展、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览会等多个重要场合担任译员。这些实践经验不仅帮助她们提升专业技能,更让她们深刻理解到,译员的工作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递和沟通的桥梁。
面对人工智能翻译的崛起,上外高翻学院有着清醒的认识。学院认为,AI翻译与人工翻译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在2024年中国翻译协会国际化服务委员会年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未来需要培养的是具备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技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上外高翻学院正在积极探索AI赋能翻译教育的新模式,通过产教融合培养新型国际化人才。
从新疆喀什的支教老师到国际会议上的专业译员,王钰钦的故事展现了上外高翻学院学子的成长轨迹。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学习语言,更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他们不仅掌握了专业的翻译技能,更学会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沟通和协作。正如王钰钦所说:“我们不仅仅是译员,更是中外人文交流的使者。”
上外高翻学院培养的不仅仅是翻译人才,更是能够跨越语言障碍、传递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者。在当今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这样的专业人才无疑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