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除夕:团圆与离愁
文天祥的除夕:团圆与离愁
公元1283年的除夕夜,元大都的一间阴暗牢房里,一位被囚禁的南宋官员在昏黄的灯光下,写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首除夕诗: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这位官员就是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文学家文天祥。这首《除夜》诗,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开篇两句,文天祥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眼中的世界:天地之间一片空旷,时光无情地流逝。这里的“空落落”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对内心世界的刻画。作为一个被囚禁的战俘,文天祥面对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前途未卜的未来。而“岁月去堂堂”则暗示着时间的无情,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文天祥的处境。他把自己比作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船,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这里的“风雨”和“雪霜”既是自然界的恶劣天气,也是对元军压迫和囚禁生活的隐喻。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在除夕夜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文天祥对自己的生命和未来做出了深刻的思考。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而这个世界似乎也已经将他遗忘。这种孤独感和无助感,是他作为一个战俘和囚犯最深切的体验。
然而,最令人动容的是最后两句:“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在传统习俗中,除夕夜要饮用屠苏酒,以示辞旧迎新、祈福安康。但对文天祥来说,这样的美梦已经不再可能。他只能在昏暗的灯光下,度过这个漫长的夜晚。这里的“夜未央”暗示着时间的漫长和内心的煎熬,同时也象征着他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生命的留恋。
这首《除夜》诗,展现了文天祥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复杂心境。他既有对生命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迷茫;既有对家人的思念,也有对国家的忧虑。但更重要的是,这首诗展现了他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坚定信念和崇高气节。正如他在《正气歌》中所写的那样:“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这种正气,正是支撑他度过生命最后时光的精神支柱。
文天祥的这首《除夜》诗,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灵魂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坚守和信念,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不屈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传承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