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32年,全国模范教师张巧的教育人生
扎根乡村32年,全国模范教师张巧的教育人生
在贵州乌江画廊之滨,碧波荡漾的偏岩河畔,一位扎根基层32年的乡村女教师用她的坚守和奉献,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教育传奇。她就是今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的张巧。
从19岁到51岁:扎根乡村教育的执着坚守
1992年,刚满19岁的张巧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家乡一所偏僻的山村学校。面对简陋的教学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她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坚守。从官田乡青山小学到官田乡中心完小,再到金沙县沙土镇官田初级中学,张巧始终坚守在乡村教育的第一线。
“我选择留在这里,是因为这里的孩子需要我。”张巧说。面对调往城里的机会,她选择了放弃。她深知,乡村教育需要像她这样有热情、有经验的教师。这一留,就是32年。
精湛的教学技艺:从市级名师到全国模范
在教育一线辛勤耕耘多年,张巧以其精湛的教学技艺赢得了学生、家长和同事们的一致赞誉。她先后被授予市级名师、骨干教师,省级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全省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
2018年,张巧主持的省级课题《核心素养视野下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学生自主发展策略研究》成功结题,课题成果“SCL生本课堂模式”正在不断推广运用。这一成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农村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无私奉献:用爱浇灌每一颗心灵
在教学中,张巧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她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张巧的学生杨胜男说:“人们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张老师总是以微笑待人,我们学到了她乐观向上的精神。在学习中她常常引导着我们,让我们学习步步高升,我们永远都把张老师当作我们最尊敬的老师。”
张巧爱教育,犹如自己的生命。1998年,临产前一天,张巧仍然坚守岗位,产假未满,又迫不及待地回到了教室。2012年中考临近,张巧迫不得已做了“声带息肉”手术,医生要求静声一个月。为了不耽误学生,她毅然戴上口罩,挎上扩音器,通过“PPT”演示和板书,完成了后期的复习工作,最终她教的班级取得了中考全县第1名的好成绩。
教育理念:做学生心灵的陪伴者
张巧说:“在教学中,我一直有这样的一个观点:教育就是爱。教育一定是对学生心灵的启迪、习惯的培养、方法的引导,所以在我的教育过程中,我更倾向于做学生心灵的陪伴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他明白老师是为他服务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张巧的座右铭。32年风风雨雨,她就这样默默地耕耘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上,几十年如一日。回首这漫长的32年,张巧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困难,但她始终坚守初心,以顽强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克服了重重难关。她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与蜕变,学生们也在她的教导下,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张巧的事迹,是千千万万乡村教师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浇灌着祖国的花朵,为农村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张巧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精神,什么是真正的人民教师。她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