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非遗春晚盛宴
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非遗春晚盛宴
2024年12月4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春节”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与民族情感。而2025年央视春晚,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晚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盛宴。
创新演绎,让非遗“活”起来
“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主基调中,晚会将各类非遗元素巧妙融入舞台呈现、节目编排和视觉包装之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以2024年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为灵感,通过精美的舞台设计和精湛的表演,展现了中国古建筑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技术层面,本次春晚也实现了多项创新。晚会采用8K伴随4K同步制作模式,首次使用全国产的8K装备完成“8K超高清视频+三维菁彩声音频”的制作,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同时,央视频超高清大小屏融合传播也得到了深化,通过总台新媒体集成发布平台和“双千兆”网络,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电视机观看4K/8K超高清的春晚直播。
值得一提的是,晚会首次在演播大厅顶部部署了由30台相机组成的云上多视角拍摄系统,以独特的“演播厅天空环绕视角”进行摄制。这一创新不仅让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欣赏到精彩的节目,还通过立体视觉AI算法对多机位信号进行实时3D点云渲染,形成了春晚的3D视频。智能虚拟运镜手法的运用,更是为观众呈现出了许多摄像机难以捕捉的震撼画面,让整场晚会更加生动有趣。
地方非遗,闪耀春晚舞台
作为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蛇年春晚的创新衍生季播节目,《开门迎春晚》始终坚持‘开门办春晚’的理念,广泛征集来自社会各界的优秀作品、人物和故事,邀请全民共同参与到春晚的创作中。这次,武山旋鼓舞作为代表之一,将通过精彩表演展现地方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被誉为“羊皮鼓舞”或“扇鼓舞”的武山旋鼓舞,流传已久,深受天水武山一带人民喜爱。演出所用的道具——羊皮鼓,外形独特,呈半圆形,鼓面用去毛羊皮覆盖,直径一般为30厘米,鼓槌由藤条和羊皮编织而成,鼓槌的设计中还巧妙地加入了九连环的元素,充分展现了这项传统艺术的深厚文化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武山旋鼓舞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不仅仅是对艺术的一种保护,也是对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持。它将传统与现代进行完美融合,以越来越多的表现形式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另一大亮点是湘绣舞动央视春晚 “非遗”魅力“绣”向全球。湖湘山水,烟火星城,双面绣影,舞动春晚。随着2024年央视龙年春晚拉开帷幕,一场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带来的视觉盛宴——《双面绣影》在亿万观众眼前展开。
《双面绣影》节目中的湘绣作品,由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李艳设计并领衔刺绣,将湘绣的精湛技艺与湖湘文化的精髓巧妙融合,以湘绣丝线向世人娓娓道来湖湘山水的壮丽、星城烟火的绚烂,这种跨越千年的文化交融,使得整个节目如梦如幻,湘绣之美、湖湘之美跃然眼前。
人民的春晚,文化的传承
2025年春晚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晚会通过多种艺术形态和创新表达,描绘河山添锦绣的美丽中国画卷和星光映万家的温暖幸福年景。首次彩排中,原创歌舞、经典戏曲、相声小品等各类型节目顺利完成串联,带来浓郁的过年气息。
蛇年春晚不断深化“人民的春晚”创作理念,将聚光灯更多投向奉献拼搏的普通人,邀请平凡而伟大的奋斗者走到台前,成为春晚舞台的主角。同时,通过“春晚等着你”活动邀请“绿皮慢火车列车长”胡贵川、“麦子阿姨”秦士芳、“外卖诗人”王计兵到现场观看彩排,近距离感受春晚的热烈氛围。
春晚导演组还面向全国各地寻找创意灵感,创作了一批贴近生活热点、能与观众产生更多共鸣的作品,发现采撷了一批精品节目,同时广泛吸纳社会创作力量,深度参与节目编创,为春晚的全方位创新注入新活力。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对一个节日的认可,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2025年央视春晚以创新的方式传承非遗文化,让古老的艺术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生。这场非遗盛宴,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让我们期待这场文化盛宴的正式上演,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