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小妙招:朋友圈里的健康秘籍
冬季养生小妙招:朋友圈里的健康秘籍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冬季养生显得尤为重要。《黄帝内经》中提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段话告诉我们,冬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闭藏”,即保护阳气,避免过度消耗。
起居调养: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
冬季应遵循“早睡晚起”的原则。早睡能够保养人体阳气,使身体保持温热状态,而晚起则可养人体阴气,待日出之后再起床。睡觉时不可蒙头大睡,因被窝中空气不流通,氧气会稀少。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睡觉,会感到胸闷、恶心,甚至会从睡梦中惊醒并出虚汗。
饮食调养:少咸多苦,温补肾阳
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冬季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饮食应少咸多苦。日常养肾三法:冷面、温齿、热足,可以护卫肾阳。
- 冷面,即用20℃左右的冷水洗脸,可提神醒脑,使大脑兴奋,还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 温齿,即用35℃左右的温水刷牙和漱口。中医认为“齿为肾之余”,保护好牙齿就是保护好肾。
- 热足,即临睡前用45℃~50℃的热水洗脚泡脚。常言道“寒从脚下起”,指双足供血不足,热量较少,保温力差。所以,每晚应坚持用热水泡脚,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防病能力。
运动调养:适度锻炼,避免大汗
适度锻炼对心血管、呼吸、消化、运动、内分泌等系统都大有益处。这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些强度不高的体育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也可以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去爬爬山、散散步。锻炼应以微微出汗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因为汗多会泄气。
精神调养:保持乐观心态
中医讲“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追求内心的平静非常重要。冬至时节,人们其实很容易感到郁闷。因为冬季大多数时候天空不像夏天那样总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这样的天气容易让人心情低落。所以,我们应当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总是烦躁不安,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拥有一个好心情。
防病保健:注意心脑血管疾病防护
随着气温的下降,心脑血管病也进入了高发期,成为威胁生命的健康杀手之一。在心内科门诊上,常有患者反映:“平常吃着药,今天气温低,早上吃饭以后出来散步觉得头晕,不舒服。”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解释,温度变化会影响到血管,“受冷空气影响,气温降低、早晚温差大,交感神经系统会受到刺激和干扰,外周血管的阻力也不断增加,随之会带来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等多种症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特别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病患者,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人群。”同时,秋分之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日照时间减少,会影响人的情绪,情绪波动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寒冬中如何保护好心脑血管?马根山表示,饮食控制是首要的。饮食应避免过度油腻与高盐摄入,对于老年群体而言,糖分的摄取量亦要加以适度节制。清淡饮食是“主旋律”,各类蔬菜以及易于消化的食物应成为餐桌上的主角。蔬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与膳食纤维,它们能够为身体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同时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等问题的发生,进而减轻心脏负担。此外,像小米粥、南瓜粥等易消化的食物,既能温暖肠胃,又不会给心脏带来过多的消化压力,是冬天饮食的上佳之选。
运动管理在冬季同样不可小觑。由于心血管疾病在寒冷环境下极易被诱发,所以运动时间宜适当推迟,待气温有所回升后再外出锻炼更为适宜。与此同时,应增加室内运动的时间与机会,如在室内进行简单的瑜伽拉伸动作、使用健身器材进行适度的力量训练,或者进行一些如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的养生运动。这些室内运动不受低温天气的限制,能够有效维持身体的活动量,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但无论选择何种运动方式,都务必遵循适度原则,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与运动能力合理安排运动强度与时长。
冬季养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从起居到饮食,从运动到心态,每一个细节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养生小妙招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度过一个健康、温暖的冬天。如果你有更多独特的养生方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交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