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绿色发展的新典范
宣城:绿色发展的新典范
2024年10月,安徽省宣城市首批7个“零碳乡村”正式授牌,这是省内首个乡村低碳发展地方标准的实践成果。从皖南山区到水阳江畔,宣城正以创新实践探索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政策引领: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
宣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了“1+N”政策体系。2023年5月,宣城市出台省内首个《宣城市“零碳乡村”建设评价指南》,设定了7类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覆盖乡村绿化、建筑、交通、能源等多个方面。
在政策引领下,宣城市全面推进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科学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60%,森林年固碳428.21万吨,是全市工业企业年碳排放量的1.5倍,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企业转型:绿色制造激发新动能
在宣城市宣州区,古泉供电所建成了安徽省首座“风光储直柔充”零碳供电所。通过风光发电、建筑储电、柔性供电的模式,供电所构建起集源、网、荷、储为一体的“绿色微电网”,每年可发电5.94万千瓦时,年均可减少碳排放32.7吨。
在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徽中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车间屋顶变成小型分布式光伏电站,每年可发电3360万度,年均减少碳排放约2.6万吨。保隆(安徽)汽车配件有限公司通过持续科技研发投入和绿色制造转型升级,年节约清洗用水3000吨,减少废水排放1500吨。
创新探索:打造绿色低碳新样本
2021年8月,安徽省首单林业碳汇交易在宣城落地。安徽省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14.57万元购买了旌德县庙首林场3036吨二氧化碳排放权。此次交易不仅实现了生态价值的转化,更为工业企业和林业碳汇的“联姻”探索了新路径。
宣城市还建立了安徽省首家“两山银行”,创新推出“碳汇质押”贷等金融产品,推动森林“碳库”向“钱库”转变。旌德县庙首林场率先开展碳中和试点项目,首批核证的10311吨林业碳汇当量全部完成交易,交易总金额49.49万元。
社会影响:绿色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
2023年,宣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951.9亿元,同比增长5.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6.2%,绿色低碳产业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城乡建设领域,宣城市已建成153个充电站、409台充电桩,全年充电量突破1000万千瓦时。到2025年底,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将达到8%,新建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太阳能光伏应用比例将达到50%。
宣城的绿色发展实践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宣城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多“宣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