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冬日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菏泽:冬日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冬日的菏泽,寒意渐浓,但沃野乡村却依然生机勃勃。蔬果大棚内暖意融融,绿意盎然;养殖基地里,繁忙有序,产业兴旺;一座座生态园升起烟火,吸引不少游客寻觅“家的味道”……田园风光与乡村文旅共生共荣,农旅融合绘就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渐次铺展。
特色产业打开乡村“致富密码”
黄粉虫养殖基地的兴起
“农民不耕田,农机过冬眠,夏秋忙两季,一年闲半年。”这是过去对农民一年生活的写照。如今,农村的“冬闲”正被“冬忙”代替。在菏泽鲁西新区佃户屯街道吴店社区的一处黄粉虫养殖基地,村民们忙而有序。室外寒气袭人,养殖大棚里却温暖如春,黄粉虫正以“听得见的速度” 成长。
走进大棚,整齐摆放的养殖盒中,通体晶莹透亮的黄粉虫在麸皮里上下翻爬,活力十足。养殖户张华楠,这位“90后”,每天都要亲自查看黄粉虫的活动情况,调节温度、湿度,确保它们的健康成长。
黄粉虫养殖基地成立于2021年,现有8个大棚,养殖规模达到5万盒,年销售额高达七百万元 ,主要销往青岛、日照等沿海城市,甚至远销欧美市场。黄粉虫不仅是优质饲料昆虫,也为农户们增收致富铺就了新的道路。
黄粉虫在农业循环中的应用
黄粉虫在循环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养殖的黄粉虫有30%用于水溶性肥料的生产。”狮克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孟伦介绍,添加黄粉虫的水溶性肥料吸收率高、低碳环保 ,且有利于土壤改良。该公司每年能消耗430多吨的农业废弃物,通过黄粉虫的养殖,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
菏泽作为农业大市,物产丰富,蔬菜和水果的产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在鲁西新区佃户屯街道的禾源生态农庄,整齐的温室大棚内,芹菜郁郁葱葱、番茄已开始挂果,展现了冬季农业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不断推动菏泽的特色产业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丰厚的收入来源。
农文旅融合,打造乡村美学场景
生态农庄的多元发展
禾源生态农庄负责人李康提到,大棚内种植的西芹香味浓郁,利用循环种植提高了效益及产量。农庄不仅建立了规模化生态蔬菜基地,还拓宽了农业新领域,形成了集农业研学、劳动实践、采摘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庄。每逢假期,游客纷至沓来,享受亲子时光,参与团建活动。
农文旅融合的模式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农业不仅是单纯的种植,还与文化和旅游深度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乡村风貌。通过举办农业文化节、农事体验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田园生活,享受农产品的美味 。
草莓种植基地的成功案例
在鲁西新区马岭岗镇穆李村,旭日阳光采摘园的大棚内,红彤彤的草莓吸引了众多游客。“小草莓”已成为有效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产业”。马岭岗镇通过文化、产业经济的结合,建设了1400亩的草莓种植基地,年产值达1.5亿元 ,片区内村均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
该镇还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产业,扩大群众就业,增加收入。通过农文旅相互融合,马岭岗镇在水果产业、传统手工艺等领域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出不同主题的乡村美学场景。
菏泽农乡的冬日景色如画,万物复苏的气息在田间地头弥漫。近年来,菏泽市致力于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农田的丰收与乡村文化的魅力,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机会。在冬季,菏泽的乡村依然生机勃勃,展现出农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