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巳如意,生生不息”:2025春晚主题的文化解读
“巳巳如意,生生不息”:2025春晚主题的文化解读
1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推出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的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这一主题不仅寄托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蛇:中华文化中的智慧与生命力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它不仅是十二生肖之一,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
蛇被视为生命力与能量的象征。古代农民在蛇年特别注重田地的耕作,因为蛇被认为是土地的守护者。在民间,舞蛇成为一种常见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艺人会将一只或多只蛇编织成各种形状,并配合音乐舞蹈,这种表演形式寓意着好运和富足。
蛇还象征着智慧与灵性。在十二生肖中,蛇以其智慧、灵巧、机敏而独树一帜。蛇没有四肢,但它的行动却非常迅速。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蛇是一种富有灵性的、高智商的动物,它具有超凡的智慧、敏锐的感知力,特别是在捕猎时,它具有较强的直觉和洞察力,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其灵活敏捷的身手,能够迅速抓住机会。
此外,蛇与龙的关系尤为密切,常常相伴而生,蛇在民间亦有“小龙”之称,常被视为龙的近亲或化身。东汉《论衡·讲瑞篇》云:“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三国志·管辂别传》记载:“蛇者协辰巳之位,乌者栖太阳之精。”此处便以巳蛇协理辰龙之位,可见古时“蛇龙共处”的情形。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始祖神伏羲与女娲皆是蛇身人首的形象。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唐代司马贞的《三皇本纪》中都有伏羲女娲“蛇首人身,有圣德”的记载。1995年,永城太丘蔡庄一村民院内发现了一块东汉时期的伏羲女娲画像。画面上,伏羲身着长襦,头戴三尖帽,腰系束带,龙尾上有两只爪,双手托起女娲;女娲头部向下,头戴尖帽,下部蛇尾盘绕。1965年,出土于新疆阿斯塔那晋唐时期的绢本《伏羲女娲图》中伏羲女娲下半身均为蛇形、互相交绕,画面又有日月星辰,显示了二者作为始祖神的崇高意味。
蛇的形象经常与医药、治愈以及神秘力量相联系,特别是当蛇与龟在一起时更是长寿的标志。中国急救标志以“蛇杖、六柱、长城、橄榄枝”为特征,因为蛇在自然界中象征着生命力和救赎。中华医学会的会徽外部轮廓呈杏花形,代表“杏林”之意,寓意仁心良医,济世救人;图案中心是蛇杖,代表治愈和生命的力量。这些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蛇的敬畏与崇拜,而且体现了对个人健康、家庭和事业的美好祈愿。
“巳巳如意,生生不息”: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
“巳巳如意,生生不息”这一主题,巧妙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
“巳”象征着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将两个“巳”字对称摆放,恰似中国传统的如意纹样。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称美学,更寓意着事事如意、吉祥美满。
“如意”二字体现了人们对吉祥和美好生活的期盼,意指万事如意。至于“生生不息”,则表达了生命的延续、繁荣昌盛之意。整个主题传达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寓意着希望与团圆、繁荣与发展。
这一主题与春晚的整体基调相得益彰。晚会将在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氛围中,与全球华人共度农历新年。通过歌舞戏曲、相声小品等多元艺术形式,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传递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2025春晚:创新与传承的完美融合
2025年春晚将是一场视听盛宴。节目涵盖歌曲、舞蹈、相声、小品、戏曲、武术、魔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晚首次推出无障碍转播。视障人士可通过云听、央广网在线收听春晚直播;听障人士可在央视新闻、央视频观看听障版转播。这一创新举措,让文化盛宴惠及更多群体,体现了人文关怀与科技发展的完美结合。
此外,春晚还将通过央视新闻、央视频、云听、央视网、央广网、国际在线等新媒体平台以及“百城千屏”8K超高清传播平台同步直播。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英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频道和82种语言对外传播平台,将联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900多家媒体对春晚进行直播和报道。总台还首次联合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非洲广播联盟、欧洲新闻交换联盟和拉美新闻联盟等全球五大新闻联盟推介总台春晚。真正实现全球共享,让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感受到中国春节的喜庆氛围。
“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不仅是对新年的祝福,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春晚这一文化平台,我们不仅能欣赏到精彩的文艺演出,更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