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创新:科技赋能农民增收
数字乡村创新:科技赋能农民增收
202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3%。这一增长的背后,是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中国农村的面貌。从田间地头的传感器监测,到无人机喷洒农药,再到电商平台的农产品销售,科技正在为农民增收插上科技翅膀。
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数字乡村”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将数字乡村定义为“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纲要提出,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科技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驱动力。
科技赋能: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掌控农田
在黑龙江省北大荒二九〇农场,3000亩示范农田里,气象站、无人机、数据采集相机、地面传感器等设备一应俱全。通过“空天地人机网”一体化监管系统,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掌控农田情况。
这是哈尔滨市农业全产业链管理平台的一个缩影。该平台融合了卫星遥感、多源农情感知、协同决策、农业大模型等核心技术,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平台不仅能够监测作物生长环境和生产过程,还能提供标准化种植指导、病虫害预警、农机智能调度等服务,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天业集团的数字化智慧种植解决方案正在改变传统农业模式。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导航等技术,搭建数字化农场管理云平台,实现了对作物种植、四情监测、灌溉、农事情况的全方位管理。这种数字化管理模式,不仅优化了农业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质量。
智慧农业: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掌控农田
在广东省,一批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正在涌现。深圳市中农网有限公司的“生猪智慧养殖产业链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了养殖效率和成本;深圳市云辉牧联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种养一体化模式的数字智慧牧场养殖管理平台”,实现了养殖管理的智能化;深圳市五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构建精准农业智慧决策平台”,推广了数字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这些案例背后,是数字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深度改造。智能感知技术让农民能够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关键参数;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让农机作业精度达到厘米级;自动导航驾驶技术让农业机械实现自主作业;数字孪生技术则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掌控整个农场的运行状况。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科技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更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在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西瓜种植实验示范基地,智慧农业平台实现了质量安全溯源,确保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这种全程监控不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也提升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
在销售环节,电商平台的兴起让农产品销售突破了地域限制。农民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对接消费者,实现精准营销。这种“互联网+农业”的模式,不仅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也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未来展望:数字乡村建设任重道远
尽管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农民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有待提升,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仍需进一步探索。
但总体来看,数字乡村建设的前景令人振奋。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农业生产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掌控整个农场的运行状况,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将大幅提升,农民收入也将持续增长。
科技正在为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为农民增收开辟新路径。数字乡村建设,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