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特空袭75周年:一段值得铭记的中美合作佳话
杜立特空袭75周年:一段值得铭记的中美合作佳话
1942年4月18日,16架B-25轰炸机从美国海军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目的地是日本本土。这是二战期间美国对日本本土的首次空中轰炸,也是美国陆军航空军轰炸机唯一一次从航母起飞执行战斗任务。这次行动的指挥官是吉米·杜立特中校,他的名字将永远与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空袭联系在一起。
意外提前的起飞
按照原计划,轰炸机应该在距离日本约450海里的海域起飞。然而,1942年4月18日清晨,美军舰队在距离日本约650海里的海域被日本渔船“第二十三日东丸”发现。尽管美军巡洋舰迅速将其击沉,但舰队截获到无线电警报已被发出的消息。杜立特中校当机立断,决定让全部轰炸机立即起飞。
超低空飞行与精准打击
16架B-25轰炸机在超低空飞行,成功避开了日军的雷达侦测。它们分别对东京、横滨、名古屋和神户的油库、工厂和军事设施进行了轰炸。虽然造成的直接损失有限,但这次空袭对日本的士气造成了巨大打击,同时也极大地振奋了美国和盟军的士气。
中国军民的英勇救助
由于提前起飞,所有飞机都面临着燃料不足的问题。原定计划是在江西南昌和浙江衢州降落,但大多数飞机被迫在浙江沿海地区跳伞或迫降。中国军民冒着生命危险,全力救助这些美国飞行员。
在浙江象山南田岛,当地渔民发现7号机的5名机组成员,其中4人重伤。他们用门板做成担架,横穿南田岛接到船上,偷运过敌舰艇封锁线,送至三门县卫生院做简单包扎。后送往当时附近几个县医疗条件最好的临海恩泽医院救治。
15号机在檀头山岛外的海面上迫降,当地军民历经艰难险阻,带领他们突破日军巡逻艇构筑的重重封锁线,在7号机组之后到达三门县海游镇,接着赶往临海恩泽医院,与7号机组会合。该机组的怀特是1名军医,主刀了7号机机长劳森的截肢手术,保住了他的生命。
据统计,80名杜立特特遣队飞行员中,有64人获救。其中28人留在中国战区继续参加对日作战,28人参加了欧洲战场的作战。到战争结束时,共有61人活到了战后。
战略意义与深远影响
杜立特空袭虽然对日本造成的直接损失有限,但其战略意义重大。它不仅提振了美国和盟军的士气,还迫使日本将注意力转向中太平洋,仓促发动中途岛海战。此外,这次空袭还暴露了日本本土防空的薄弱,进一步打击了日本军民的信心。
然而,这次行动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牺牲。日军为了报复中国军民救助美国飞行员,发动了浙赣战役,造成25万中国军民死亡。这种惨重的代价,更加凸显了中国军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伟大贡献和牺牲精神。
75周年纪念: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2017年上映的电影《烽火芳菲》以中国军民救助杜立特特遣队飞行员为背景,展现了那段充满勇气和牺牲的历史。虽然影片中关于获救飞行员人数的数据有误,但它仍然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因为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在战争中付出巨大牺牲的人们。
浙江省档案馆与安徽、江西、福建三省档案部门合作,整理相关档案资料,重现营救过程的全貌。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不仅记录了中美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友谊与合作,更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75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为那些在战争中展现出非凡勇气和牺牲精神的人们感到敬佩。杜立特空袭不仅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合作与牺牲的象征。它告诉我们,面对共同的敌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可以团结一心,共同为和平与正义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