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航与霍克III:笕桥空战的传奇
高志航与霍克III:笕桥空战的传奇
1937年8月14日,杭州笕桥上空,一场决定中国空军命运的空战正在激烈进行。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高志航率领9架霍克III战斗机迎战来犯的18架日本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经过30分钟的激战,中国空军以零伤亡的战绩击落6架敌机,创造了抗日战争中空战的辉煌胜利。
这场胜利不仅打破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空军的勇气与实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位传奇飞行员——高志航,以及他所驾驶的霍克III战斗机。
从东北少年到空军战神
高志航,原名高铭久,1907年出生于吉林通化一个普通家庭。1924年,东北军扩建空军,选拔学生赴法国学习飞行。虽然身高只有1.67米,但高志航凭借坚定的决心和出色的飞行天赋,成功入选并被派往法国牟拉纳航空学校和伊斯特陆军航空学校深造。
在法国期间,高志航刻苦训练,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驱逐机专科的学习,并被授予军士军衔。1927年学成回国后,他被张学良将军任命为东北航空处飞鹰队少校驾驶员,随后又担任东北航空教育班少校教官。
在一次演习中,高志航的右腿被弹出的操纵杆打断,经过两次手术后,他的腿比原来短了一分。但这位坚强的飞行员并没有因此放弃飞行,反而更加努力地训练。张学良被他的精神所打动,任命他为东北航空处飞鹰队队长。
九一八事变后,高志航带着两个弟弟南下寻求抗日之路。他先后在南京航委会和空军教导总队任职,并通过自修掌握了夜间不打灯起飞、倒飞和弧形飞等绝技,成为当时中国独一无二的飞行高手。
霍克III:中国空军的利剑
霍克III战斗机(Hawk III Fighter),是美国寇蒂斯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研发的海军战斗机改型。它以独特的双翼设计、大发动机罩和可收于机身两侧的起落架为显著特征。
霍克III战斗机的性能数据如下:
- 翼展:9.6米
- 机长:7.7米
- 机高:3.04米
- 总重:1887千克
- 发动机:莱特R-1820-F53,功率745马力
- 最大飞行速度:360千米/小时
- 实用升限:8410米
- 航程:1284千米
- 武器装备:1挺12.7毫米机枪、1挺7.62毫米机枪,可挂载一枚227千克或四枚53千克炸弹
虽然霍克III战斗机在技术上并非顶尖,但在中国空军中却发挥了重要作用。1936年,中国购入102架该型飞机,并将其作为抗战初期的空军主力。
淞沪会战:空中对决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8月14日,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命令驻台北的18架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空袭杭州笕桥机场。高志航率领第四大队的9架霍克III战斗机升空迎战。
面对数量占优的敌机,高志航沉着指挥,利用霍克III战斗机的机动性优势,带领队员们展开猛烈反击。经过30分钟的激战,中国空军以零伤亡的战绩击落6架敌机,创造了抗日战争中空战的辉煌胜利。
这场胜利不仅打破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空军的勇气与实力。高志航也成为了第一个击落敌机的中国飞行员,被誉为“空军战神”。
中日空军实力对比
然而,在这场胜利的背后,是中国空军将士们面对巨大实力差距时的英勇无畏。据统计,1937年日本陆军拥有1156架作战飞机,海军拥有1045架飞机,总计2201架。而中国空军在抗战爆发前仅有30个中队,约200架作战飞机,实力相差悬殊。
尽管如此,中国空军将士们依然奋不顾身,驾驶着霍克III等机型,在蓝天上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战歌。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7年11月21日,高志航在周家口机场指挥作战时,被日军战机投下的航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这位被誉为“空军战神”的英雄,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应忘记那些在蓝天上为国捐躯的英魂。高志航和他驾驶的霍克III战斗机,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敌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