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万字阅读量背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新趋势
400万字阅读量背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新趋势
2024年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大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要求,更强调了阅读质量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变化背后,折射出语文教学理念的重大转变: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培养,而课外阅读正是这一转变的重要抓手。
课外阅读:提升作文能力的关键
研究表明,课外阅读对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具有显著作用。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陈苗苗指出,增加阅读量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孩子从“会阅读”过渡到“学会阅读”,再到“应用阅读”,以全面提升全学科能力。阅读不仅服务于语文学科,还能促进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通过提高阅读速度、思维能力、评价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实现综合素养提升。
具体而言,课外阅读对作文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阅读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这些都将成为写作时的宝贵素材。例如,一位学生在阅读了《昆虫记》后,对昆虫世界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不仅拓宽了他的知识面,更为他的作文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在一篇关于“我最喜欢的动物”的作文中,他详细描述了蚂蚁的社群生活,让文章充满了科学性和趣味性。
其次,阅读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学习到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比如,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其犀利的语言风格,还能学会如何将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师的教学策略:让阅读与写作相得益彰
面对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们正在积极探索将课外阅读融入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山西省闻喜县河底中心校苏村小学的李俊仙老师分享了她的教学经验。她采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阶段教学策略,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全面提升阅读技能。
在阅读前阶段,李老师通过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预测文章内容以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帮助学生建立对文本的初步认知。例如,在教授《红楼梦》选段时,她会先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和主要人物关系,让学生对作品有大致了解。
在阅读中阶段,李老师注重细节理解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对文章的全面解读。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识别文章中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关注文本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通过批注与讨论,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关键词汇以及复杂的句式结构,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加清晰地理解文章内容。
在阅读后阶段,李老师通过总结、讨论与复述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她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整理文章的主题与结构,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理解。此外,她还通过小组讨论、全班分享或者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的核心内容,并从多角度进行思考。这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内容,还能够激发他们对文章的不同解读,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此外,教师还通过互动式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能够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文本内容,使他们在互动过程中逐步拓宽视野并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激发彼此的思考,帮助他们发现不同的解读方式,从而加深对文本的全面掌握。角色扮演则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会人物的心理与情感,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内在逻辑。通过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提高了分析与推理能力,还能够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家庭与学校:共同营造阅读氛围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兴趣的激发,以及家长自身的坚持和引导,都是决定孩子未来的关键。比如,晴天妈妈回忆说,她父母非常重视阅读,小时候,每年过年的压岁钱就是一箱书,很小的时候就读了各种名著。阅读是冰山下的基础,支撑着写作、理解等能力的提升,新课标的改革让阅读量重新被重视。对于小龄孩子,可以从泛读开始;即使小学阶段才开始培养阅读习惯,也不算晚,关键是让孩子爱上阅读,这才是最重要的。
家庭阅读氛围也非常重要,父母爱读书,孩子自然更容易受到影响。比如,小时候我的父母爱读书,带动了我对阅读的兴趣,一本书全家人一起看、一起讨论,这种对话感让阅读变得有趣而深刻。对于孩子的阅读,家长需要尊重他们的兴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阅读舒适区、发展区和拓展区,不能强迫他们从喜欢漫画或绘本直接跳到读名著或学校推荐书单。学校的书单虽好,但孩子未必喜欢,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建议先从纸质书开始,而不是直接听书,以免养成依赖听书的习惯。总之,阅读氛围和尊重孩子的兴趣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
另外,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通过父母的引导逐步培养。小时候,我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书给孩子听,演给他看;随着孩子长大,兴趣逐渐形成。父母可以通过分享有趣的书籍内容,吸引孩子注意,比如,我带孩子看大自然主题的书,我不会从第一页开始翻,我会把书中最精彩的那部分先拿出来给孩子看,孩子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此外,父母还能通过日常对话去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孩子在看《福尔摩斯》,我有一天就问他:“你能不能通过妈妈今天穿的衣服推测出妈妈今天是去公司了,还是出去上课了?”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融入生活,成为亲子对话和关系建设的一部分。父母要陪伴孩子逐步“升级打怪”,将阅读兴趣转化为写作能力,同时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让孩子在阅读和成长中找到自信。
在学校层面,构建适合又让学生喜爱的"阅读场域"至关重要。辽宁省沈阳市盛京小学校长张丽娟建议,学校可以将图书馆做成开放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和阅读需求,将图书进行筛选和归类,便于学生选择阅读;可以在教室、长廊等地开辟阅读空间,让书籍触手可及,使阅读"随时发生";还可以借助智能设备建立智慧阅读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网上阅读资讯,让学生"想读就读"。
数字化阅读也在家庭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家长分享了她的经验:"新学期我给孩子调整了学习计划,制定合理的时间表和目标,以确保高效学习。寒假孩子每天用iEnglish智能英语学习解决方案自主打卡学英语,开学希望她能够把这个好习惯坚持下去。"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梓璇就是以iEnglish智能英语学习解决方案为学伴,每天坚持不低于30分钟的英文原版阅读。梓璇妈妈称,智能学习解决方案不仅将书籍设定了从易到难的150个等级,还可以借助科技的手段,智能推送,实现阅读升级的平滑无感,更重要的是系统中的书籍范围广泛,涉及自然、人文、科技等方方面面,不仅帮助孩子学习英语,还帮孩子开阔视野,激发兴趣。
阅读,不止于量的积累
调查显示,当前儿童青少年的阅读现状呈现"喜忧参半"的特点。一方面,近七成孩子在6岁前开始阅读,显示出早期阅读的普及趋势;另一方面,孩子们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长仍偏短,离"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目标仍有差距。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强调,学生首先要把课堂上的知识学懂学会。但课本里的知识毕竟有限,老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年轻时代积累的知识,会一辈子受用无尽。
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需要认识到,阅读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完成规定的字数,而在于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融入生活,成为亲子对话和关系建设的一部分。"只有当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所期待的教育目标。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家庭阅读模式。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充满书香的成长环境,让阅读真正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灯塔,照亮未来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