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GDP破4000亿!看佛山南海如何引领区域发展
南海GDP破4000亿!看佛山南海如何引领区域发展
2024年,佛山市南海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答卷: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4000亿元大关,成为广东省第八个、佛山市第二个经济总量超4000亿元的市辖区。这一成就不仅展现了南海区强劲的经济实力,更体现了其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坚实步伐。
从制造大区到产业高地:转型升级的南海路径
南海区的经济发展历程,是一部从传统农业县到工业强区,再到现代产业高地的转型史。改革开放初期,南海区以“六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模式,成功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化强区的转型,创造了被誉为“南海模式”的发展传奇,并跻身“广东四小虎”之列。
进入新时代,面对传统发展模式触及“天花板”的挑战,南海区审时度势,提出构建“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即高技术制造业、高品质服务业、高水平农业三大领域,以及六大特色产业集群。这一战略部署,不仅涵盖了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纳入整体布局,体现了南海区对高质量发展的深刻理解。
创新驱动:打造新质生产力
在“三高四新”战略引领下,南海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呈现出蓬勃生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南海区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南海区已形成16个产值超20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涵盖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等多个领域。其中,氢能产业已成为南海区的一张亮丽名片。自2009年引进广顺项目以来,南海区已汇集超150家氢能企业及机构,产业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超过600亿元,全部达产后将形成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在现代农业方面,南海区作为全国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区、淡水鱼苗繁育中心、淡水鱼加工流通中心,全年鱼苗年产量超1900亿尾(占全国1/7),南鱼北运日均运量占全省50%。同时,南海区还是全国最大的蝴蝶兰产销中心,年生产销售蝴蝶兰5500多万株,年产值超10亿元。
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沃土。南海区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创新政务服务模式等方式,不断提升企业满意度。
南海区政协委员陈健帆在区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上建议,营商环境建设应该注重评价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程度,让投资者、经营主体有更多投票权。这些建议体现了南海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务实态度和开放精神。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机遇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南海区在区域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南海区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通过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方式,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在科技创新方面,南海区积极参与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推动科研资源跨区域合作。通过组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共享重点科技基础设施等方式,打破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的壁垒,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粤港澳三地金融市场相对独立,随着“深港通”、债券通“南向通”、“跨境理财通”等措施落地实施,人民币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深交所数据显示,截至11月15日,超过130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投资者参与深股通交易。深港通累计成交金额93万亿元。
展望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站在4000亿元的新起点上,南海区正谋划更高质量的发展蓝图。南海区将继续坚持制造业立区不动摇,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构建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在科技创新方面,南海区将依托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持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人才引进政策等方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南海区将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的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协作和要素流动,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南海区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改革开放的奋斗史,更是一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史。从传统制造业强区到现代产业高地,从经济总量突破到质量效益提升,南海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海区将继续以创新为引领,以改革为动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