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专家王智解读:除夕灯火习俗的文化传承
民俗专家王智解读:除夕灯火习俗的文化传承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春节重要习俗之一的除夕灯火,其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再次引发关注。
西安民俗专家王智,作为春节申遗工作的参与者,对除夕灯火习俗有着深入研究。在他看来,这一习俗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民间仪式,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与精神追求。
历史渊源:从驱赶“年兽”到祈福迎新
除夕灯火习俗最早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据《吕氏春秋》记载,古人会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痨之鬼”,这被认为是除夕习俗的雏形。而关于“年”的传说,则为这一习俗增添了神秘色彩。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名为“年”的凶猛野兽,每到冬天便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后来人们发现,“年”最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于是,每年冬天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会贴红纸对联、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整夜不眠。这种做法逐渐演变为除夕守岁和点灯的习俗。
文化内涵:光明、希望与家族延续
灯火通明象征着驱逐黑暗,带来温暖和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同时,长明灯也被认为能祈求健康、长寿及家庭幸福,具有驱邪避灾的寓意。此外,灯火不灭还象征着家族香火延续,寓意人丁兴旺、繁荣昌盛。
这种习俗在闽南地区尤为盛行。按照当地习俗,除夕夜需要点亮所有房间的灯,直到第二天公鸡打鸣才熄灭。而且,除夕夜不宜关灯,特别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必须保持照明,以示尊敬。
当代传承:在创新中延续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除夕灯火习俗也在悄然变化。虽然城市中24小时灯火通明已成常态,但人们依然会在除夕夜特意点亮象征性的红灯笼,营造节日氛围。在农村地区,这一习俗则保留得更为完整,许多家庭仍会彻夜守岁,灯火长明。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指出,春节体现了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岁末年初,人们以积极主动精神送冬接春、辞旧迎新。新的时间、新的开端、新的未来,让中国人在一年又一年中充满了幸福的期待。伴随期待,许下愿望:追求美好生活,并为此奋斗拼搏。这样的时间观、价值观,在全世界都是相通的,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罗微认为,春节有深厚的中华“和”文化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新与旧的“和”、丰与俭的“和”,也包括自我的“和”、家庭的“和”、社会的“和”等等。实际上,全世界人民都渴望并追求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生活和美、社会和谐、人类和平。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研究馆员常会学表示,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盛大隆重的传统节日,绘就了一幅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绚丽画卷。从腊八的温馨开启,经小年的预热,至除夕的团圆高潮,直至元宵节的灯火绚烂,一系列习俗犹如一出精彩绝伦的大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既表达了中国人天人和谐、万物共生的美好愿景,又滋养了友善尊重、温馨和睦的社会风气,更激发了人们昂扬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强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审议春节申遗时,特别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春节为全球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展示了如何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作为非遗项目,春节本身的与时俱进品格和经验为世界提供了经验。在春节传统的娱乐活动中,南方有社戏,北方有庙会。庙会也在与时俱进。比如,春节庙会上的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传统表演,如今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吸引了众多人观看。庙会上的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等也不断创新,既保留了传统风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这些创新不仅让传统习俗焕发新生机,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参与和体验的机会。
在全球化背景下,春节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向世界。据统计,全球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这种跨文化的传播与分享,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驱赶“年兽”的古老传说,到象征光明与希望的文化符号,除夕灯火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正如王智所说,春节申遗成功意义非凡,“它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随着春节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将有更多外国人庆祝中国春节,春节已成为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