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山法华院:威海的千年古刹探秘
赤山法华院:威海的千年古刹探秘
公元838年,一位来自日本的年轻僧人,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求法之路。他就是后来被誉为“慈觉大师”的圆仁法师。在长达十年的求法之旅中,圆仁三次来到位于中国山东威海的赤山法华院,共计居住两年零九个月。这段经历被详细记录在他的著作《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成为研究唐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语言、对外关系的珍贵史料。
一座见证中日韩友谊的千年古刹
赤山法华院位于威海市荣成市石岛镇北部的赤山南麓,始建于唐代,由新罗人(今韩国)张保皋创建。张保皋,这位出生于新罗的民族英雄,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更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在大唐追梦、武宁从军、缘定赤山、清海沉浮的人生历程中,始终保持着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公元824年,张保皋为发展海上贸易,在赤山建立了法华院,从此这里便成为了胶东地区重要的佛教寺院。
圆仁法师的求法之旅
圆仁法师,鉴真大师的三世徒孙,于公元836年、837年、838年三次尝试入唐求法,前两次均告失败。第三次,他终于跟随藤原常嗣率领的第十八次遣唐使成功到达扬州。然而,由于没有通关文牒,圆仁无法留在中国。在返回日本的途中,船只在赤山浦受损,圆仁因此得以在赤山法华院停留。这是他第一次来到赤山法华院,也是他与中国结缘的开始。
在法华院,圆仁受到了时任主持法清大师的热情接待。他在这里参加了讲经、诵经等重要的佛事活动,并听说明州(今浙江宁波)有一艘船要去日本,于是准备前往。然而,当他到达楚州(今江苏淮安)时,得知船只已经开走,又听说新罗人金珍的船只在崂山相待,于是在当地官员的安排下,乘船去追金珍的船。当他走到乳山时,终于赶上了船只,乘坐船只来到赤山浦,这是他第三次来到赤山浦。在法华院居住期间,圆仁在张保皋大使的帮助下取得了通关文牒,踏上了去五台山、长安求法的旅程。
赤山法华院的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
赤山法华院依山而建,建筑布局严谨,亭榭楼台错落有致。寺内建筑融合了唐代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赤山明神观景台,这里是观赏秋日美景的最佳地点之一。站在观景台上,古朴且典雅的建筑与绚丽的红叶相互映衬,妙趣横生。无论是清晨的薄雾,还是黄昏的余晖,赤山明神观景台都展现出独特的秋日风采。
登上赤山主峰,可以体验360°的全景视角,全方位地欣赏到赤山的秋日风光和壮丽的山海景色。龙凤湖边,湖光山色的绝美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湖水如镜,倒映着周围的红叶与蓝天,色彩的交融如梦似幻。
法华院本身是一个充满禅意的地方,深秋时,银杏叶熠熠生辉似奢华锦缎,散发着醇厚而迷人的秋意韵味。在这里,游客可以系上一条祈福带,祈求平安与幸福。百花园内,赤山阁、法华塔、姊妹湖、红枫林相继映入眼帘。每一处风景都期待着与游客在镜头中的相遇,共同定格美好瞬间。
赤山法华院的当代价值
如今的赤山法华院,不仅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更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佛教圣地。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和信众慕名而来,感受这里的宗教氛围,探寻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景区内不仅保留了古建筑,还新增了现代化的景观设施,如吉祥平安谷、赤山明神观景台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游览体验。
赤山法华院的历史,是一部中日韩三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从张保皋创建法华院,到圆仁法师在这里留下求法足迹,再到今天成为中日韩三国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赤山法华院见证了三国人民的友谊,也承载着三国人民对和平与友谊的向往。正如圆仁法师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所写:“赤山法华院,实为中日韩三国人民友谊之见证也。”